中耳炎分急性、分泌性、慢性等类型治疗,急性中耳炎局部按鼓膜穿孔前后处理,全身用抗生素及对症治疗;分泌性中耳炎保守治疗包括改善中耳通气、促进咽鼓管功能恢复、治疗相关疾病;单纯型慢性中耳炎局部同急性穿孔后处理且可考虑鼓膜修补术、病因治疗,骨疡型和胆脂瘤型多需手术;儿童患者治疗要谨慎用抗生素等并关注病情,老年患者要综合基础疾病等考虑治疗且关注听力变化,需据不同类型及患者情况采取相应治疗达根除目的。
一、急性中耳炎的治疗
(一)局部治疗
1.鼓膜穿孔前:可用1%酚甘油滴耳,有消炎止痛作用,但鼓膜穿孔后应立即停药,因为酚甘油对鼓室黏膜有刺激作用。
2.鼓膜穿孔后:先以3%过氧化氢溶液彻底清洗外耳道脓液,然后局部使用抗生素滴耳液,如氧氟沙星滴耳液等,可有效控制感染。
(二)全身治疗
1.抗生素应用:根据病情严重程度选用合适的抗生素,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一般疗程为7-10天,需足量足疗程使用以彻底清除感染。对于儿童患者,要考虑其年龄、体重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抗生素剂型和剂量,避免使用可能对儿童有不良影响的药物。
2.对症治疗:若患者有发热、头痛等全身症状,可给予解热镇痛药物对症处理,如对乙酰氨基酚等。对于婴儿和儿童,要密切监测体温变化,因为儿童体温调节中枢不完善,高热可能导致惊厥等并发症。
二、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
(一)保守治疗
1.改善中耳通气:可使用减充血剂,如麻黄碱滴鼻液等,但使用时间不宜过长,一般不超过7天,避免引起药物性鼻炎。对于儿童患者,使用减充血剂时要注意浓度和剂量,防止过量吸收。
2.促进咽鼓管功能恢复:可进行咽鼓管吹张治疗,如捏鼻鼓气法等。对于儿童患者,家长可协助进行简单的咽鼓管吹张操作,但要注意力度适中。还可使用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等,有抗炎、抗过敏作用,可减轻咽鼓管黏膜水肿,但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注意药物的禁忌证和可能的副作用。
3.治疗相关疾病:积极治疗鼻腔、鼻窦疾病,如鼻窦炎等,因为这些疾病可能影响咽鼓管功能,从而导致分泌性中耳炎。对于患有腺样体肥大的儿童,若分泌性中耳炎保守治疗效果不佳,可考虑行腺样体切除术。
三、慢性中耳炎的治疗
(一)单纯型慢性中耳炎
1.局部治疗:同急性中耳炎鼓膜穿孔后处理类似,先清洗外耳道脓液,然后局部使用抗生素滴耳液,如上述的氧氟沙星滴耳液等,长期不愈者可考虑行鼓膜修补术,以恢复中耳传音功能。
2.病因治疗:积极治疗上呼吸道感染等可能导致慢性中耳炎反复发作的病因。
(二)骨疡型和胆脂瘤型慢性中耳炎
1.手术治疗:这两种类型的慢性中耳炎一般需要手术治疗,手术目的是清除病灶,重建中耳传音结构。骨疡型者若中耳有肉芽组织增生,可在清除肉芽的同时行鼓室成形术;胆脂瘤型者必须尽早手术,因为胆脂瘤可破坏周围骨质,引起颅内、外并发症。对于儿童患者,手术要充分考虑其耳部发育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和术式,尽量减少对耳部正常发育的影响。
四、特殊人群中耳炎的治疗注意事项
(一)儿童患者
1.儿童的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中耳炎的治疗要更加谨慎。在使用抗生素时,要严格遵循年龄和体重的剂量要求,避免使用耳毒性药物,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等。同时,要密切观察儿童的病情变化,如听力、耳部症状等,因为儿童表达能力有限,病情变化可能不易被察觉。对于婴儿,要注意喂奶姿势,避免呛奶导致乳汁经咽鼓管进入中耳引起感染。
2.儿童分泌性中耳炎中腺样体肥大是常见诱因,若保守治疗无效,手术切除腺样体要充分评估儿童的全身情况,确保手术安全。
(二)老年患者
1.老年患者常伴有其他基础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等,在治疗中耳炎时要综合考虑这些基础疾病对治疗的影响。例如,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会影响感染的愈合,所以要积极控制血糖。在使用药物时,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避免使用可能加重基础疾病的药物。老年患者的听力下降可能更为明显,在治疗过程中要关注听力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总之,中耳炎要根据不同类型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且要充分考虑患者的年龄、基础疾病等因素,以达到彻底根除中耳炎的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