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瘫患者运动康复包括被动运动、主动辅助运动、主动运动,被动运动适用于早期肢体完全无主动活动能力者,操作各关节轻柔;主动辅助运动用于患者有一定主动意愿但力量不足时,给予适当助力;主动运动包括床上翻身、桥式运动、坐位平衡、站立与步行训练,不同情况患者训练有相应注意事项,如儿童、老年患者等需根据自身特点调整训练。
一、被动运动
1.适用情况:适用于偏瘫早期,患者肢体完全无主动活动能力时。
操作方法:护理人员帮助患者活动各个关节,包括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等。以肩关节为例,护理人员一手握住患者手腕,另一手托住肘部,缓慢进行前屈、后伸、外展、内收等动作;对于膝关节,护理人员握住患者足跟,将膝关节进行屈伸活动,每个关节每次活动5-10次,每天可进行3-4次。此过程要注意动作轻柔,避免暴力,防止造成关节损伤。对于儿童偏瘫患者,由于其骨骼、肌肉等组织发育尚未成熟,操作时更要格外轻柔,速度应更缓慢,幅度不宜过大,以不引起患儿疼痛和不适为度。
二、主动辅助运动
1.适用情况:当患者开始有一定的主动运动意愿,但力量不足时采用。
操作方法:在患者主动运动的基础上,护理人员给予适当助力。比如患者尝试屈伸肘关节时,护理人员在患者肘部给予一定协助,让患者能更顺利地完成动作。以腕关节为例,患者主动握拳时,护理人员可在患者手部适当施加助力,辅助其更好地完成握拳动作,每次每个关节活动8-12次,每天进行3-5次。对于老年偏瘫患者,因为其身体机能下降,肌肉力量恢复相对较慢,在给予助力时要根据患者的耐受程度调整助力大小,同时要关注患者的情绪,鼓励患者积极参与运动。
三、主动运动
1.适用情况:患者有一定自主运动能力后进行。
床上运动
翻身训练:患者仰卧位,双手叉握,健侧腿屈曲插入患侧腿下方,用健侧上肢带动患侧上肢向一侧摆动,同时利用健侧腿的蹬力,使身体翻向对侧。每次训练3-5次,每天可进行4-6次。对于偏瘫时间较长、身体协调性较差的患者,可适当延长每次训练时间,但要保证动作的正确性,避免因错误动作导致肌肉、关节损伤。
桥式运动:患者仰卧位,双腿屈曲,双脚平放在床上,然后将臀部抬起,使身体成桥式。可以先从较小的幅度开始,逐渐增大幅度,每次保持3-5秒,然后缓慢放下,重复进行10-15次,每天进行3-4组。对于患有骨质疏松的老年偏瘫患者,进行桥式运动时要注意避免过度用力导致骨折,可适当减少每次抬起的幅度和重复次数。
坐位平衡训练:患者先从无支撑坐位开始,逐渐过渡到有支撑坐位、静态平衡、动态平衡。无支撑坐位时,患者坐在床边或椅子上,保持身体直立,双手自然放在大腿上,每次训练5-10分钟,每天3-4次;静态平衡时,让患者保持坐位,护理人员在不同方向轻轻推动患者,观察患者能否保持平衡,若患者有偏离趋势,及时给予引导,每次训练10-15分钟;动态平衡时,让患者尝试向前后、左右方向移动身体保持平衡,每次训练10-15分钟,每天进行3-4次。对于儿童偏瘫患者进行坐位平衡训练时,要根据儿童的认知和身体发育情况进行引导,采用游戏化等方式增加训练的趣味性,提高儿童的参与度。
站立与步行训练
站立训练:患者先在平行杠内进行站立训练,双手握住平行杠,双脚与肩同宽,慢慢将身体重心移向患侧下肢,使患侧下肢承担部分体重,每次站立3-5分钟,每天3-4次。随着患者平衡能力的提高,可逐渐过渡到无平行杠站立。对于下肢肌力较弱的偏瘫患者,站立训练时可借助辅助器具,如拐杖等,以增加稳定性。老年偏瘫患者站立时要注意防止摔倒,家人或护理人员应在旁边密切观察,随时准备给予帮助。
步行训练:在患者能站稳后进行步行训练,开始时可在平行杠内进行步行练习,护理人员在一旁保护,患者双手握住平行杠,缓慢向前迈出健侧腿,然后带动患侧腿向前移动,重复进行。逐渐过渡到在平衡杠外步行,可使用助行器等辅助器具。对于儿童偏瘫患者步行训练,要考虑到儿童的身高和步幅特点,选择适合儿童的辅助器具,并在训练过程中给予更多的鼓励和引导,确保儿童在安全的前提下进行步行训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