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阴瘙痒原因多样,局部原因有阴道炎症(滴虫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细菌性阴道病)、外阴局部皮肤病变(外阴硬化性苔藓、外阴鳞状上皮增生)、不良卫生习惯、药物过敏或化学品刺激;全身原因有糖尿病、黄疸、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不明原因;不同人群特点各异,育龄女性易因阴道炎症等发病,绝经后女性因雌激素下降易患外阴硬化性苔藓,儿童可因卫生不良或蛲虫感染致痒,出现症状需及时就医并注意外阴清洁等。
一、局部原因
1.阴道炎症
滴虫性阴道炎:由阴道毛滴虫感染引起,主要症状为外阴瘙痒,还可伴有阴道分泌物增多,分泌物多呈稀薄脓性、泡沫状、有异味。研究表明,阴道毛滴虫可附着于阴道上皮细胞,引发炎症反应,导致瘙痒等症状。
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由假丝酵母菌感染所致,外阴瘙痒症状明显,奇痒难忍,部分患者还可出现阴道分泌物增多,分泌物多呈白色稠厚呈凝乳或豆腐渣样。假丝酵母菌在阴道内大量繁殖,刺激外阴皮肤黏膜引起瘙痒。
细菌性阴道病:是阴道内正常菌群失调所致的一种混合感染,主要表现为阴道分泌物增多,有鱼腥臭味,外阴轻度瘙痒。阴道内菌群平衡被打破,产生的一些物质刺激外阴引起瘙痒。
2.外阴局部皮肤病变
外阴硬化性苔藓:是一种以外阴及肛周皮肤萎缩变薄为主的皮肤病,主要症状为外阴瘙痒,病变部位皮肤变薄、变白,出现皲裂等。其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自身免疫、遗传等因素有关,瘙痒是较为突出的表现。
外阴鳞状上皮增生:以外阴瘙痒为主要症状,病变部位皮肤增厚,呈白色或色素减退,搔抓后可出现抓痕、破溃等。目前认为可能与局部潮湿、搔抓等慢性刺激有关,长期的刺激导致皮肤增生、瘙痒。
3.不良卫生习惯
不注意外阴清洁,经期使用不透气的卫生巾、护垫等,会使外阴局部长时间处于潮湿环境,容易滋生细菌,引起外阴瘙痒。例如,长时间不更换卫生巾,外阴局部的汗液、分泌物等不能及时清除,刺激皮肤导致瘙痒。
4.药物过敏或化学品刺激
使用避孕套、卫生巾等过敏,或者使用碱性较强的肥皂清洗外阴,都可能引起外阴瘙痒。过敏反应会导致外阴局部出现炎症反应,释放炎性介质,引起瘙痒;化学品刺激会直接损伤外阴皮肤黏膜,引发瘙痒。
二、全身原因
1.糖尿病
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升高,尿液中含糖量增加,刺激外阴皮肤,容易并发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从而引起外阴瘙痒。此外,高血糖环境有利于细菌、真菌滋生,也会加重外阴瘙痒的症状。
2.黄疸
黄疸患者由于血液中胆盐含量升高,沉积于皮肤,刺激神经末梢,可引起全身皮肤瘙痒,也包括外阴瘙痒。
3.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
妊娠期女性体内激素变化等因素可导致肝内胆汁淤积,胆酸等物质淤积在体内,引起全身瘙痒,外阴也会出现瘙痒症状,这可能会影响胎儿的健康,需要密切关注。
4.不明原因外阴瘙痒
部分患者外阴瘙痒原因不明,可能与精神心理因素有关,如焦虑、紧张等情绪可能会加重瘙痒的感觉,或者与个体的神经敏感度有关。
三、不同人群特点
1.育龄女性
育龄女性性生活相对活跃,容易发生各种阴道炎症,如滴虫性阴道炎、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等,是外阴瘙痒的常见人群。同时,月经周期、怀孕等生理变化也可能影响外阴局部环境,增加瘙痒的发生风险。例如,孕期由于激素水平变化,阴道分泌物增多,若不注意清洁,容易引发外阴瘙痒。
2.绝经后女性
绝经后女性体内雌激素水平下降,外阴皮肤黏膜变薄、萎缩,局部抵抗力降低,容易发生外阴硬化性苔藓等疾病,从而出现外阴瘙痒。而且,绝经后女性可能对自身健康关注度相对降低,若不注意外阴护理,瘙痒问题可能更为突出。
3.儿童
儿童外阴瘙痒相对较少见,但也可能发生。常见原因包括卫生习惯不良,如不勤换内裤、不注意外阴清洁等;也可能是蛲虫感染,蛲虫在夜间爬出肛门,游动至外阴部产卵,引起外阴瘙痒。儿童由于表达能力有限,家长需多关注儿童外阴情况,保持外阴清洁干燥,若发现瘙痒需及时就医。
外阴瘙痒的原因较为复杂,出现外阴瘙痒症状时应及时就医,进行详细的检查,如白带常规等,明确病因后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同时,要注意保持外阴清洁卫生,避免搔抓,穿着宽松透气的内裤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