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塞治疗包括一般治疗,需维持生命体征、控制脑水肿;再灌注治疗有静脉溶栓和动脉溶栓;神经保护可使用依达拉奉等;康复治疗分早期和后期,早期有良肢位摆放等,后期有肢体、语言等训练;二级预防要控制基础疾病,如控制血压、血糖、血脂,还需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治疗中要根据患者情况谨慎评估及监测相关指标。
一、一般治疗
1.维持生命体征
对于脑梗塞患者,需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包括体温、血压、呼吸、心率等。若患者有发热情况,需积极寻找发热原因,可能是肺部感染等并发症引起,需进行相应检查明确诊断并处理;对于血压异常,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如脑梗塞急性期血压轻度升高可能是颅内压增高的代偿性反应,一般可不急于降压,而当收缩压≥200mmHg或舒张压≥110mmHg时,需谨慎降压治疗。
呼吸方面,要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可进行吸氧等措施,以维持正常的血氧饱和度,对于有呼吸功能障碍的患者可能需要辅助通气等处理。
2.控制脑水肿
脑梗塞后由于缺血缺氧可导致脑水肿,常用药物有甘露醇等。甘露醇通过提高血浆渗透压,使脑组织内的水分向血浆转移,从而减轻脑水肿。但对于老年患者,要注意其肾功能情况,因为甘露醇主要通过肾脏排泄,肾功能不全者使用需谨慎,可能需要调整剂量或选择其他脱水剂。同时,要注意监测患者的电解质情况,防止出现低钠血症等电解质紊乱。
二、再灌注治疗
1.静脉溶栓
常用药物有阿替普酶等。静脉溶栓的时间窗一般是发病4.5小时内(对于符合严格入选标准的患者)。在进行静脉溶栓前,需详细评估患者的病情,包括详细询问病史,了解发病时间、症状等,进行头颅CT等检查排除脑出血等禁忌证。对于老年患者,要充分考虑其基础疾病等因素对溶栓的影响,因为老年患者可能存在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溶栓有一定风险,需要谨慎评估收益与风险比。
2.动脉溶栓
对于适合动脉溶栓的患者,可考虑动脉内给予溶栓药物。动脉溶栓相对于静脉溶栓可能有更精准的药物递送,但操作相对复杂,有一定的血管穿刺等相关风险。在选择动脉溶栓时,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发病时间、血管病变情况等因素,同样需要严格评估禁忌证等情况。
三、神经保护治疗
可使用依达拉奉等药物,依达拉奉是一种自由基清除剂,能抑制脂质过氧化,从而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对于不同年龄、不同基础疾病的患者都可考虑使用,但需要注意其可能的不良反应,如对肾功能的影响等,在使用过程中要监测相关指标。
四、康复治疗
1.早期康复
脑梗塞患者病情稳定后应尽早开始康复治疗。早期康复包括良肢位摆放、关节活动度训练等。对于老年患者,康复训练要根据其身体状况循序渐进,避免过度训练导致患者疲劳等。康复训练需要专业的康复治疗师进行评估和指导,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方案。例如,对于有肢体运动障碍的患者,早期进行被动关节活动度训练可以预防关节挛缩等并发症。
2.后期康复
后期康复包括针对肢体功能、语言功能等的进一步训练。如果患者存在语言障碍,可进行语言康复训练,如发音训练、语言理解训练等。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康复的效果和进程可能有所不同,老年患者可能康复进程相对较慢,但通过持续的康复训练仍可改善预后,提高生活自理能力等。
五、二级预防
1.控制基础疾病
对于有高血压的脑梗塞患者,要将血压控制在合理范围,一般建议血压控制在140/90mmHg以下,但对于老年患者尤其是合并有糖尿病等情况的,血压控制目标可能需要更严格一些,但要避免过低血压导致脑灌注不足。对于糖尿病患者,要通过饮食控制、药物治疗等将血糖控制在理想范围,如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7%左右等。同时,要积极治疗高脂血症,使用他汀类药物等降低血脂水平,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他汀类药物的使用要考虑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如老年患者可能需要关注药物对肝脏、肌肉等的影响。
2.抗血小板聚集治疗
常用药物有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可以预防血栓形成,降低脑梗塞复发风险。但对于有出血倾向的患者要谨慎使用,老年患者在使用过程中要注意监测出血等不良反应,如观察患者是否有牙龈出血、皮肤瘀斑等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