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偏瘫患者开展早期康复介入,包括良肢位摆放预防痉挛模式、关节活动度训练维持关节功能;进行体位转移训练,涵盖床上转移及坐-站转移,不同患者需适当协助与考虑特殊病史;开展步行训练,先站立平衡训练再步行训练,依不同患者调整难度;进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如进食训练注意吞咽障碍,穿衣训练注意穿脱顺序及衣物选择,不同情况患者需针对性引导。
一、早期康复介入
1.良肢位摆放
对于偏瘫患者,在早期卧床阶段就应注意良肢位的摆放。如仰卧位时,患侧肩部垫高,上肢伸展稍外展,手掌向上,手指伸展;下肢髋、膝关节稍屈曲,足底不放任何支撑物。侧卧位时,患侧在上时,头部用枕头舒适支撑,上肢前伸,患侧肩部充分前伸,肘、腕、指关节伸展,下方上肢置于体后;患侧在下时,头部同样舒适支撑,上方上肢前伸,下方上肢自然放置。良肢位摆放可预防痉挛模式的出现,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偏瘫患者都适用,能为后续康复奠定基础,避免因肢体摆放不当导致关节挛缩等问题。
2.关节活动度训练
针对偏瘫患者的各个关节进行被动关节活动度训练。例如,每日多次为患者进行肩关节的前屈、后伸、外展、内收,肘关节的屈伸,腕关节的屈伸、桡尺偏等活动,每个关节活动5-10次,每个方向重复3-5遍。对于儿童患者,要注意动作轻柔,避免造成损伤;老年患者则根据其关节的灵活度适当调整活动幅度。通过关节活动度训练可以维持关节的正常活动范围,防止关节僵硬,这对于不同年龄段、不同病史的偏瘫患者都是维持关节功能的重要措施。
二、体位转移训练
1.床上转移
包括向健侧转移和向患侧转移。向健侧转移时,患者健腿屈曲插入患腿下方,用健侧上肢带动患侧上肢先摆向健侧,再反方向摆向患侧,借助惯性将身体移向健侧。向患侧转移时,患者先将健腿插入患腿下方,用健侧上肢托住患侧上肢,将身体重心移向健侧臀部,然后用健侧上肢带动患侧上肢向患侧摆动,同时臀部用力将身体移向患侧。不同年龄的患者在进行床上转移时,需要家属或治疗师根据其体力和协调能力给予适当协助,对于有心血管病史等特殊病史的患者,要注意转移过程中避免血压波动过大等情况。
2.坐-站转移
先将患者坐于床边,双脚平放于地面,身体前倾,健侧上肢支撑于床面,利用健侧上下肢的力量逐渐站起。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患者的平衡能力,对于平衡功能较差的患者可以使用辅助器具如拐杖等协助。儿童患者进行坐-站转移时需要更多的引导和保护,老年患者则要考虑其骨骼肌肉的强度和平衡能力,有骨质疏松等病史的患者更要注意转移时的力量控制。
三、步行训练
1.站立平衡训练
先进行静态站立平衡训练,让患者双脚与肩同宽站立,保持身体直立,双眼平视前方,训练维持平衡的能力。然后进行动态站立平衡训练,如左右方向、前后方向的重心转移训练,让患者尝试向不同方向转移重心而不失去平衡。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平衡训练的难度和时间可适当调整,女性患者在体力等方面可能与男性有所不同,训练时要兼顾;有神经系统病史等的患者要密切关注平衡训练中的反应。
2.步行训练
在患者具备一定站立平衡能力后进行步行训练。开始可在平行杠内进行,让患者双手握住平行杠,迈出健侧腿,再迈出患侧腿,进行步行训练。逐渐过渡到平行杠外步行,使用拐杖等辅助器具协助。训练过程中要注意患者的步幅、步速和步态的正确性,对于儿童患者要注重步行协调性的培养,老年患者要考虑其下肢的力量和关节的承受能力,有糖尿病等病史的患者要注意运动后的血糖变化等情况。
四、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
1.进食训练
指导患者用健手辅助患手进行进食,如使用健手握住勺子,患手辅助拿稳碗等。对于吞咽功能有障碍的偏瘫患者,要注意进食的速度和食物的性状,避免误吸。不同年龄、生活方式的患者在进食训练中需根据自身情况调整,例如儿童患者可能需要更简单易懂的指导,习惯快速进食的患者要调整节奏。
2.穿衣训练
教导患者先穿患侧肢体,再穿健侧肢体;脱衣时先脱健侧肢体,再脱患侧肢体。选择宽松、易穿脱的衣物,方便患者进行训练。对于有认知障碍等病史的患者,要逐步引导,确保训练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