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鸣的原因包括耳部疾病(外耳、中耳、内耳疾病)、全身性疾病(心血管、内分泌、神经系统疾病)及其他因素(噪声暴露、药物、精神心理因素);治疗包括针对原发病的病因治疗、使用血管扩张剂、神经营养药物、抗焦虑抑郁药物等药物治疗,以及耳鸣掩蔽治疗、认知行为疗法、耳鸣再训练治疗等其他治疗方法,不同年龄人群在各治疗中需注意相应事项。
一、耳鸣的原因
(一)耳部疾病
1.外耳疾病:外耳道耵聍栓塞、外耳道异物等可引起耳鸣,耵聍或异物刺激外耳道皮肤及鼓膜,干扰正常声音传导,不同年龄人群均可能发生,儿童若将小物件塞入外耳道也易出现此类情况。
2.中耳疾病:急慢性中耳炎、中耳胆脂瘤等,炎症或病变影响中耳的传音结构,导致声音传导异常引发耳鸣,各年龄段均可患病,尤其儿童感冒后易引发中耳炎症进而出现耳鸣。
3.内耳疾病:梅尼埃病、突发性耳聋等内耳病变会影响内耳的感音功能,内耳中的毛细胞等结构受损,导致神经信号传递异常产生耳鸣,中老年人群相对更易患梅尼埃病等内耳疾病从而引发耳鸣。
(二)全身性疾病
1.心血管疾病:高血压、动脉硬化等心血管疾病可影响耳部的血液供应,使内耳处于缺血、缺氧状态,从而引发耳鸣,中老年高血压患者较多见,血压控制不佳时耳鸣可能加重。
2.内分泌疾病:甲状腺功能异常、糖尿病等内分泌疾病也可能与耳鸣相关,甲状腺功能减退时机体代谢减缓,可能影响耳部的正常生理功能;糖尿病患者长期高血糖状态可导致神经病变,累及耳部神经时可引发耳鸣,各年龄段糖尿病患者均需注意耳部健康。
3.神经系统疾病:脑供血不足、听神经瘤等神经系统病变可干扰听觉相关的神经传导通路,导致耳鸣产生,中老年人脑供血不足相对常见,听神经瘤多见于成年人。
(三)其他因素
1.噪声暴露:长期处于高强度噪声环境中,如工厂工人、长期在嘈杂环境工作的人群,噪声会损伤内耳毛细胞,引起耳鸣,不同年龄接触高强度噪声的人群均有患病风险,儿童若接触过大音量也可能对听力造成损伤引发耳鸣。
2.药物因素:某些药物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抗肿瘤药物等具有耳毒性,使用这些药物可能导致耳鸣等耳毒性反应,儿童使用耳毒性药物需格外谨慎,因为儿童的耳部发育尚未完全成熟,更易受药物影响。
3.精神心理因素:长期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精神心理状态可诱发或加重耳鸣,各年龄段人群均可因精神心理因素出现耳鸣,尤其现代社会压力较大,年轻人精神心理因素导致耳鸣的情况也较为常见。
二、耳鸣的治疗
(一)病因治疗
针对引起耳鸣的原发病进行治疗,如积极治疗中耳炎等耳部疾病、控制高血压等全身性疾病。例如,中耳炎患者需根据病情采取相应的抗炎、手术等治疗措施来消除炎症,从而缓解耳鸣;高血压患者通过合理的降压治疗,使血压控制在稳定范围,可能减轻因血压异常导致的耳鸣。
(二)药物治疗
1.血管扩张剂:改善耳部血液循环,增加内耳的血液供应,如银杏叶制剂等,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耳鸣症状,不同年龄患者均可使用,但需注意药物可能的不良反应。
2.神经营养药物:如甲钴胺等,营养听觉神经,促进神经细胞的修复和再生,对因神经病变引起的耳鸣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儿童使用神经营养药物需在医生严格评估下进行。
3.抗焦虑抑郁药物:对于由精神心理因素引发或加重的耳鸣,可使用抗焦虑抑郁药物,如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等,但需关注药物对不同年龄人群的影响,儿童一般不首选此类药物治疗耳鸣。
(三)其他治疗方法
1.耳鸣掩蔽治疗:利用耳鸣掩蔽器产生与患者耳鸣频率相近的掩蔽声,掩盖耳鸣,使患者适应并减轻耳鸣带来的困扰,各年龄段患者均可根据情况选择该治疗方法,儿童需在专业医生指导下选择合适的掩蔽治疗方案。
2.认知行为疗法:帮助患者改变对耳鸣的不良认知和应对方式,减轻耳鸣对患者生活、心理的影响,适用于各年龄段因精神心理因素相关耳鸣的患者,儿童可在家长配合下进行简单的认知行为引导。
3.耳鸣再训练治疗:通过训练,让患者逐渐适应耳鸣,降低耳鸣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适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耳鸣患者,不同年龄患者均可参与该治疗过程,儿童需在医护人员和家长的协助下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