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道炎是阴道黏膜及黏膜下结缔组织炎症,发病部位在阴道,由多种原因引发,不同类型病因不同,表现为阴道分泌物异常等,检查包括妇科检查、阴道分泌物检查等,治疗分局部和全身用药,特殊人群需注意;宫颈炎是子宫颈炎症,包括阴道部和管黏膜炎症,致病因素有病原体感染等,表现为阴道分泌物增多等,检查有妇科检查、病原体检测等,治疗用抗生素、物理治疗等,有相关病史者需结合评估选择方案。
一、定义与发病部位
阴道炎:是阴道黏膜及黏膜下结缔组织的炎症,发病部位主要在阴道。多种原因可引发阴道炎,如阴道内正常菌群失调、外界病原体入侵等。不同类型的阴道炎病因有所差异,例如滴虫性阴道炎是由阴道毛滴虫感染引起,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主要是假丝酵母菌(通常为白色假丝酵母菌)感染所致。
宫颈炎:是子宫颈发生的炎症,包括子宫颈阴道部炎症及子宫颈管黏膜炎症。致病因素有病原体感染(如淋病奈瑟菌、沙眼衣原体等)、机械性刺激或损伤(如性生活过于频繁、流产、分娩等导致宫颈损伤,从而易受病原体侵袭)等。
二、临床表现
阴道炎
症状:主要表现为阴道分泌物异常,如分泌物增多、颜色改变(可为灰白色、黄色、绿色等)、有异味(如腥臭味等),还可伴有阴道瘙痒、灼热感等。不同类型阴道炎具体表现有差异,滴虫性阴道炎患者阴道分泌物多呈稀薄脓性、泡沫状、有臭味,外阴瘙痒部位主要在阴道口及外阴;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患者阴道分泌物多为白色稠厚呈凝乳或豆腐渣样,外阴瘙痒症状明显,瘙痒程度较重,可伴有外阴烧灼感、性交痛等。
年龄与生活方式影响:幼女阴道炎多因卫生习惯不良、外阴不洁等引起,表现为阴道分泌物增多,外阴瘙痒等;育龄女性性生活活跃是阴道炎的高发因素之一;绝经后女性由于雌激素水平降低,阴道黏膜变薄,局部抵抗力下降,也易发生阴道炎。
宫颈炎
症状:大部分患者无明显症状,有症状者主要表现为阴道分泌物增多,呈黏液脓性,阴道分泌物刺激可引起外阴瘙痒及灼热感,也可出现经间期出血、性交后出血等症状。若合并尿路感染,可出现尿急、尿频、尿痛等症状。
年龄与病史影响:育龄女性多见,有流产、分娩、宫腔操作史的女性宫颈炎发病风险相对较高,因为这些操作可能损伤宫颈,使病原体容易侵入。
三、检查方法
阴道炎
妇科检查:观察阴道黏膜情况,如有无充血、水肿、溃疡等。
阴道分泌物检查:通过显微镜检查阴道分泌物,可发现病原体,如滴虫性阴道炎可找到阴道毛滴虫,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可找到假丝酵母菌的芽生孢子或假菌丝等。还可进行阴道分泌物pH值测定等,辅助诊断。
年龄特殊考虑:幼女进行阴道分泌物检查时需特别小心,可采用合适的方法采集标本,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损伤。
宫颈炎
妇科检查:可见宫颈充血、水肿、黏膜外翻,有黏液脓性分泌物附着甚至从宫颈管流出,宫颈触痛、触血等。
病原体检测:包括核酸检测、培养等方法检测淋病奈瑟菌、沙眼衣原体等病原体,以明确病因。
病史关联:有流产、分娩等病史的女性在进行宫颈炎检查时,需详细告知医生相关病史,以便更全面评估病情。
四、治疗原则
阴道炎
局部用药:根据不同类型阴道炎选择相应的局部药物,如滴虫性阴道炎可选用甲硝唑阴道泡腾片等,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可选用克霉唑栓剂、咪康唑栓剂等。
全身用药:对于病情较严重或不能耐受局部用药的患者,可采用全身用药,如滴虫性阴道炎可口服甲硝唑,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严重者可口服氟康唑等。
特殊人群注意:妊娠期女性患阴道炎需谨慎用药,应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药物;哺乳期女性用药也需考虑对乳汁的影响,遵循医生建议用药。
宫颈炎
抗生素治疗:根据病原体检测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如淋病奈瑟菌感染所致宫颈炎可选用头孢曲松钠等,沙眼衣原体感染所致宫颈炎可选用阿奇霉素等。
物理治疗:对于慢性宫颈炎,可采用物理治疗方法,如激光治疗、冷冻治疗等,但需注意治疗时机及适应证,避免对生育功能等造成不良影响,尤其对于有生育需求的女性需谨慎选择。
病史相关注意:有流产、分娩等病史的宫颈炎患者在治疗时,要结合病史评估病情严重程度及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治疗过程中需密切关注病情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