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脑膜炎是脑蛛网膜及软脑膜的急性炎症由病原体感染引起病因有细菌、病毒、真菌等临床表现有全身症状和脑膜刺激征诊断靠腰椎穿刺脑脊液检查及影像学检查治疗分针对病原体和对症支持治疗特殊人群中儿童病情变化快老年人临床表现不典型且合并基础疾病多免疫力低下人群病情严重治疗复杂。
一、定义
急性脑膜炎是指脑蛛网膜及软脑膜的急性炎症,通常由病原体感染引起,病原体包括细菌、病毒、真菌等。
二、病因
1.细菌感染:常见的有肺炎链球菌、脑膜炎奈瑟菌等。例如肺炎链球菌可通过呼吸道侵入人体,进而引发脑膜炎症;脑膜炎奈瑟菌引起的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可在人群中传播导致发病。
2.病毒感染:如肠道病毒等,肠道病毒可通过粪-口途径传播,进入人体后侵犯神经系统引发脑膜炎症。
3.真菌感染:在免疫力低下的人群中较为常见,比如新型隐球菌,当人体免疫力下降时,隐球菌可侵犯脑膜导致感染。
三、临床表现
1.全身症状
发热:多数患者会出现发热症状,体温可高达39℃以上,这是因为病原体感染后,人体免疫系统被激活,产生炎症反应导致体温调节中枢紊乱。
头痛:较为剧烈,是由于脑膜受到炎症刺激,引起颅内压变化等因素导致。
全身不适:患者可感觉乏力、肌肉酸痛等,这是因为炎症反应引起全身的应激状态。
2.脑膜刺激征
颈项强直:患者颈部肌肉僵硬,被动屈伸颈部时阻力增大,这是脑膜受到刺激后的一种表现。
克氏征阳性:患者仰卧,膝关节屈曲成直角,然后被动使小腿伸直,此时出现疼痛而限制小腿伸直。
布氏征阳性:患者仰卧,前屈其颈时发生双侧髋关节和膝关节屈曲。
四、诊断方法
1.腰椎穿刺
脑脊液检查:是诊断急性脑膜炎的重要依据。通过腰椎穿刺获取脑脊液,检查脑脊液的压力、外观、细胞数、蛋白含量、糖含量以及病原体等。例如细菌性脑膜炎患者的脑脊液通常表现为压力增高,外观浑浊,白细胞数明显升高,以中性粒细胞为主,蛋白含量升高,糖含量降低;病毒性脑膜炎患者的脑脊液压力可正常或轻度增高,外观清亮,白细胞数早期以中性粒细胞为主,后期以淋巴细胞为主,蛋白含量轻度升高,糖含量正常。
2.影像学检查
头颅CT或MRI:有助于发现是否存在颅内脓肿、脑积水等并发症,对于鉴别诊断也有一定帮助。例如在细菌性脑膜炎并发颅内脓肿时,头颅CT或MRI可发现局部的脓肿病灶。
五、治疗原则
1.针对病原体治疗
细菌性脑膜炎:根据病原菌选用敏感的抗生素,如肺炎链球菌脑膜炎可选用青霉素等抗生素;脑膜炎奈瑟菌脑膜炎可选用头孢曲松等抗生素。
病毒性脑膜炎:主要是进行对症支持治疗,同时一些抗病毒药物也可使用,如阿昔洛韦等,但需根据病毒种类合理选用。
真菌性脑膜炎:选用抗真菌药物,如两性霉素B等。
2.对症支持治疗
降低颅内压:如果患者出现颅内压增高,可使用甘露醇等药物降低颅内压,减轻头痛等症状。
退热:对于发热患者,可采用物理降温等方法,如使用冰袋冷敷等,必要时可使用退热药物,但需注意儿童等特殊人群的用药禁忌。
六、特殊人群特点及注意事项
1.儿童
儿童急性脑膜炎病情变化较为迅速,因为儿童的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对病原体的抵抗力较弱。例如婴幼儿患急性脑膜炎时,可能很快出现惊厥、昏迷等症状,家长需密切观察儿童的精神状态、体温等变化,一旦发现异常应及时就医。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药物的选择和剂量,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措施缓解症状,同时严格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
2.老年人
老年人患急性脑膜炎时,临床表现可能不典型,发热可能不明显,头痛等症状也可能较轻,但潜在的病情可能较为严重。老年人往往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这会增加治疗的复杂性。在治疗时要综合考虑其基础疾病情况,选择对其他基础疾病影响较小的药物,并且要密切监测肝肾功能等,因为老年人的肝肾功能有所减退,药物代谢和排泄能力下降。
3.免疫力低下人群
如艾滋病患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人群等,患急性脑膜炎时,病原体容易扩散,病情往往较为严重,治疗难度较大。在治疗过程中,除了针对病原体进行治疗外,还需要注重提高患者的免疫力,同时要警惕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等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