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脑梗塞治疗包括维持生命体征如监测并处理体温、血压、呼吸等异常,呼吸道管理如翻身拍背、必要时气管插管等,特殊治疗有符合指征的静脉溶栓及大血管闭塞的动脉取栓,并发症防治涵盖肺部感染和深静脉血栓的预防与治疗,康复治疗需早期介入并进行肢体、语言、认知等个性化训练,基础疾病管理涉及高血压和糖尿病的规范控制,特殊人群老年患者要关注药物反应、康复耐受性及多学科综合管理。
一、一般治疗
1.维持生命体征
对于老人脑梗塞患者,要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包括体温、血压、呼吸、心率等。如果患者有发热情况,需积极寻找发热原因,可能是肺部感染等并发症引起,要进行相应的检查和处理;对于血压异常,需根据具体情况调整,一般脑梗塞急性期血压不宜降得过低,以免脑灌注不足加重梗塞;呼吸方面要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可进行吸氧等措施改善氧合。
2.呼吸道管理
老人脑梗塞后可能因意识障碍等原因导致呼吸道分泌物排出不畅,容易发生肺部感染。要定时为患者翻身、拍背,促进痰液排出;对于病情较重、意识不清的患者,可能需要早期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等有创操作来保证呼吸道通畅。
二、特殊治疗
1.静脉溶栓治疗
若患者符合静脉溶栓的指征(发病时间在4.5小时内等严格的时间窗和其他相关评估条件),可考虑使用溶栓药物。溶栓药物可以溶解血栓,恢复脑血流,但有一定的出血风险等并发症。例如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是常用的溶栓药物之一,其能够通过激活内源性纤溶系统,使血栓中的纤维蛋白溶解,从而使堵塞的血管再通。
2.血管内治疗
动脉取栓:对于大血管闭塞导致的脑梗塞,在合适的时间窗内(一般发病6小时内,部分可延长至24小时等),可考虑动脉取栓治疗。通过导管等器械将血栓取出,恢复血管通畅。例如对于颈内动脉或大脑中动脉等大血管闭塞的患者,动脉取栓可以显著改善预后,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
三、并发症防治
1.肺部感染
老人脑梗塞后肺部感染发生率较高。要加强口腔护理,减少口腔细菌滋生;对于有吞咽困难的患者,需评估吞咽功能,必要时给予鼻饲等营养支持方式,防止误吸导致肺部感染。一旦发生肺部感染,要根据痰培养等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进行治疗。
2.深静脉血栓形成
老人脑梗塞后活动减少,容易发生深静脉血栓。要定期为患者进行下肢静脉超声检查,早期可采取机械预防措施,如使用梯度压力弹力袜、间歇性充气加压装置等;对于高风险患者,可考虑使用抗凝药物预防,但要注意出血风险等。
四、康复治疗
1.早期康复介入
在病情稳定后,应尽早开始康复治疗。包括肢体的被动运动、良肢位摆放等。例如对于瘫痪的肢体,早期进行被动关节活动度训练,可以防止关节挛缩和肌肉萎缩。康复治疗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方案,循序渐进地进行。
2.语言康复等
如果患者存在语言障碍等问题,要进行语言康复训练。通过专业的语言治疗师指导,进行发音训练、语言理解和表达训练等。对于有认知障碍的患者,也需要进行相应的认知康复训练,如注意力、记忆力等方面的训练。
五、基础疾病管理
1.高血压管理
老人脑梗塞患者如果合并高血压,要长期规范地控制血压。一般目标血压为收缩压低于140mmHg,舒张压低于90mmHg,但要根据患者的年龄、基础健康状况等调整。可选用合适的降压药物,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等,同时要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等。
2.糖尿病管理
若患者合并糖尿病,要控制血糖水平。通过饮食控制、运动和药物治疗等综合措施,将血糖控制在合适范围,一般空腹血糖控制在7mmol/L左右,餐后血糖等也需达标。要注意避免低血糖等情况的发生,因为低血糖可能加重脑梗塞的病情。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患者特点
老年患者各器官功能减退,在治疗过程中要更加关注药物的不良反应和相互作用。例如在使用溶栓药物或抗凝药物时,要更严格评估出血风险,因为老年人凝血功能可能相对较差。同时,康复治疗要考虑到老年人的身体耐受性,避免过度劳累等情况。
对于有多种基础疾病的老年脑梗塞患者,要进行多学科综合管理,协调各科室之间的治疗,确保治疗方案的合理性和安全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