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龋齿的原因包括细菌因素(变形链球菌、乳酸杆菌可产酸侵蚀牙齿)、饮食因素(糖类摄入过多及黏性大含糖高食物易致龋)、宿主因素(牙齿结构矿化程度形态及唾液分泌量成分影响),不同人群龋齿有特点及应对,儿童卫生意识弱喜甜食需家长助养成良好习惯等,青少年饮食倾向零食且卫生维护不够要提意识等,老年人牙龈萎缩牙根暴露唾液分泌差且可能有全身病要注意清洁控制疾病定期检查。
一、经常龋齿的原因
(一)细菌因素
变形链球菌:是引发龋齿的主要致病菌之一。口腔中的变形链球菌可利用食物中的糖类产酸,这些酸会逐渐侵蚀牙齿表面的牙釉质。例如,当摄入含糖食物后,变形链球菌迅速分解糖类产生乳酸等有机酸,使口腔局部pH值降低,长期处于酸性环境会导致牙釉质中的钙、磷等矿物质溶解,从而引发龋齿。儿童由于口腔自洁能力相对较弱,且喜欢吃甜食,如果口腔卫生维护不佳,变形链球菌更容易在口腔内定植繁殖。
乳酸杆菌:也是与龋齿相关的细菌。乳酸杆菌在龋病病变处常大量存在,它能发酵碳水化合物产酸,进一步加重牙齿硬组织的脱矿。在一些龋齿发展较快的病例中,乳酸杆菌的数量会明显增加。
(二)饮食因素
糖类摄入过多:如果经常食用糖果、蛋糕、甜饮料等富含糖类的食物,口腔中的细菌就会利用这些糖类产生酸性物质,增加牙齿被酸腐蚀的风险。例如,儿童若每天大量饮用含糖碳酸饮料,牙齿长时间接触酸性环境,更容易发生龋齿。对于青少年来说,喜欢吃零食且不注意口腔清洁时,也容易因糖类摄入过多引发龋齿。
食物的理化性质:一些黏性大、含糖量高的食物更容易黏附在牙齿表面,延长与牙齿的接触时间,为细菌产酸创造更有利的条件。比如,粘性糖果比一些松散的食物更易残留于牙齿表面,增加龋齿发生几率。
(三)宿主因素
牙齿结构:牙齿的矿化程度、形态等因素与龋齿发生相关。牙釉质发育不良的牙齿,其抗酸能力较差,更容易被酸侵蚀而发生龋齿。例如,在儿童牙齿发育阶段,如果身体缺乏钙、磷等矿物质或维生素D等,会影响牙釉质的正常矿化,使牙齿的抗龋能力降低。
唾液因素:唾液具有清洁口腔、缓冲酸性物质、抑制细菌生长等作用。唾液分泌量不足或唾液成分异常时,都会增加龋齿的发生风险。例如,患有干燥综合征的患者,唾液分泌减少,口腔自洁能力下降,容易出现龋齿。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唾液分泌功能可能会减退,也相对更容易发生龋齿;儿童时期唾液分泌量相对较多,但如果存在唾液腺发育异常等情况,也可能影响口腔环境,增加龋齿发生可能。
二、不同人群经常龋齿的特点及应对
(一)儿童
特点:儿童正处于牙齿发育阶段,口腔卫生意识相对薄弱,且喜欢吃甜食。比如学龄前儿童可能在进食后不能及时清洁口腔,乳牙的窝沟点隙多,更容易残留食物残渣和细菌,所以儿童龋齿发生率相对较高,且进展可能较快。
应对:家长要帮助儿童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每天早晚协助儿童刷牙,使用适合儿童年龄的含氟牙膏,每次刷牙时间不少于2分钟。控制儿童的甜食摄入,减少糖果、甜饮料等的食用频率。可以带儿童定期进行口腔检查,及时发现早期龋齿并进行处理。
(二)青少年
特点:青少年可能在饮食上更倾向于选择方便携带和食用的零食,如饼干、巧克力等,而且部分青少年口腔卫生维护不够到位,同时青少年的牙齿虽然矿化程度比儿童有所提高,但如果口腔环境长期处于不良状态,也容易发生龋齿。
应对:青少年自身要提高口腔卫生意识,学会正确的刷牙方法,使用牙线等辅助清洁工具保持口腔清洁。学校和家长应引导青少年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减少高糖食物的摄入。定期到口腔科进行口腔保健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三)老年人
特点:老年人由于牙龈萎缩,牙根暴露,牙齿之间容易嵌塞食物,而且老年人的唾液分泌功能减退,口腔自洁能力差。同时,一些老年人可能存在全身疾病,如糖尿病等,会影响口腔的健康状况,增加龋齿发生的风险。
应对:老年人要注意保持口腔清洁,饭后可以使用清水或淡盐水漱口,有条件的可以使用电动牙刷等辅助清洁。控制全身疾病,如糖尿病患者要严格控制血糖,因为高血糖环境有利于细菌生长繁殖,会加重龋齿的发展。定期进行口腔检查,对于已经存在的龋齿要及时治疗,维护口腔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