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阴瘙痒溃烂的原因包括感染因素和非感染因素。感染因素有霉菌性阴道炎、滴虫性阴道炎、细菌性阴道病、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病毒感染、细菌感染等;非感染因素有外阴营养不良、过敏反应、不良卫生习惯、全身性疾病等,需针对不同原因进行相应治疗和处理。
一、感染因素
(一)霉菌性阴道炎
女性较为常见,由白色念珠菌感染引起。患者除了外阴瘙痒溃烂外,还常伴有阴道分泌物增多,呈白色稠厚豆腐渣样。研究表明,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妊娠、糖尿病等情况易诱发霉菌性阴道炎。例如,糖尿病患者由于阴道内糖原含量高,适合念珠菌生长繁殖,从而增加感染风险。
对于女性患者,尤其是糖尿病女性,要积极控制血糖,同时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真菌药物局部治疗。
(二)滴虫性阴道炎
由阴道毛滴虫感染所致,主要通过性传播。患者外阴瘙痒程度不一,常有灼热感,分泌物典型特点为稀薄脓性、黄绿色、泡沫状、有臭味。性生活活跃的女性是高危人群,因为滴虫可通过性接触传播。
治疗时性伴侣需同时治疗,可使用硝基咪唑类药物治疗,女性患者在治疗期间应避免性生活,注意个人卫生,保持外阴清洁干燥。
(三)细菌性阴道病
是阴道内正常菌群失调所致的一种混合感染。表现为外阴瘙痒、灼热感,分泌物有鱼腥臭味,灰白色、均匀一致、稀薄。多发生于性活跃期女性,与多个性伴侣、频繁性交等因素有关。
治疗可选用抗厌氧菌药物,如甲硝唑等,用药期间同样要注意个人卫生,避免性生活。
(四)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
主要病原体为白假丝酵母菌,属于机会致病菌。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妊娠、糖尿病、大量应用免疫抑制剂及接受大量雌激素治疗者易发病。患者外阴瘙痒剧烈,严重时坐卧不宁,还可伴有外阴部灼热痛、性交痛以及尿痛等。
对于妊娠期患者,需谨慎用药,以局部治疗为主,同时要控制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等。
(五)病毒感染
如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可引起外阴疱疹,疱疹破裂后会出现溃烂、疼痛、瘙痒等症状。性接触是主要传播途径,感染后在身体抵抗力下降时易复发。
对于此类患者,要注意休息,增强机体免疫力,可使用抗病毒药物治疗,局部保持清洁干燥,避免继发细菌感染。
(六)细菌感染
葡萄球菌、链球菌等细菌感染也可能导致外阴瘙痒溃烂。皮肤破损、局部卫生不良等是常见诱因。例如,外阴皮肤有微小伤口时,细菌容易侵入引发感染。
需根据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选用合适的抗生素治疗,局部可用碘伏等进行消毒处理。
二、非感染因素
(一)外阴营养不良
包括外阴慢性单纯性苔藓和外阴硬化性苔藓等。外阴慢性单纯性苔藓主要表现为外阴瘙痒,病变区皮肤增厚似皮革样、隆起有皱襞或有鳞屑、湿疹样变等,搔抓后可出现溃烂;外阴硬化性苔藓常见于40岁左右女性,病变早期皮肤暗红或粉红色,加重后皮肤变白、变薄、失去弹性,出现皲裂、溃烂等。
治疗上可采用局部药物治疗,如糖皮质激素等,对于病情严重或药物治疗无效者,可考虑物理治疗或手术治疗,但手术治疗需谨慎选择,要充分评估患者情况。
(二)过敏反应
如接触卫生巾、化纤内裤、外用药物等引起的接触性过敏。患者外阴瘙痒剧烈,局部出现红斑、丘疹、溃烂等表现。有过敏体质的女性更容易发生此类情况。
首先要去除过敏原,避免再次接触可疑致敏物质,然后可使用抗过敏药物治疗,如口服抗组胺药等,局部可使用糖皮质激素软膏缓解症状。
(三)不良卫生习惯
不注意外阴清洁,长时间不更换卫生巾、内裤,导致外阴局部潮湿、细菌滋生,容易引起瘙痒溃烂。尤其是经期女性,若不及时更换卫生巾,更易出现这种情况。
建议保持外阴清洁干燥,每日用清水清洗外阴,勤换内裤,选择棉质、透气好的内裤,经期及时更换卫生巾。
(四)全身性疾病
例如黄疸、糖尿病、贫血等。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升高,阴道内环境改变,容易并发霉菌性阴道炎等,出现外阴瘙痒溃烂;黄疸患者由于胆汁淤积刺激皮肤,可引起外阴瘙痒,搔抓后可能导致溃烂;贫血患者身体抵抗力下降,也容易发生外阴感染出现相关症状。
对于全身性疾病引起的外阴瘙痒溃烂,需积极治疗原发病,控制基础疾病的病情,随着原发病的改善,外阴症状也会相应缓解。例如,糖尿病患者要严格控制血糖,使其稳定在正常或接近正常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