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贫血有其定义与分类,表现多样,诊断需通过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及实验室检查等,治疗包括饮食调整和药物治疗,预防要做好孕期保健、合理喂养和定期体检,且小儿贫血对其健康影响大,家长需密切关注、科学护理及遵医嘱治疗等以保障小儿健康成长。
一、小儿贫血的定义与分类
小儿贫血是指外周血中单位容积内的红细胞数或血红蛋白量低于正常。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6个月-6岁小儿血红蛋白值<110g/L、6-14岁小儿血红蛋白值<120g/L为贫血。常见分类有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等。缺铁性贫血是由于体内铁缺乏导致血红蛋白合成减少引起,多见于6个月-2岁小儿,与铁摄入不足、吸收障碍等有关;巨幼细胞贫血主要是缺乏维生素B??和(或)叶酸所致,与喂养不当等因素相关。
二、小儿贫血的表现
1.一般表现:小儿面色、甲床、口唇、睑结膜等部位苍白,年龄越小,贫血越严重,苍白表现越明显。还可能出现精神不振、活动减少等情况,这是因为贫血导致组织器官供氧不足,影响小儿的正常代谢和活动。
2.各系统表现
消化系统:可出现食欲减退、消化不良、异食癖等,如缺铁性贫血小儿可能会出现喜欢吃泥土、墙皮等异常表现,这与贫血影响消化系统功能有关。
神经系统:婴幼儿贫血时易出现烦躁不安或精神不振,年长儿可能会表现出注意力不集中等,是因为贫血影响神经系统的氧供,导致神经功能异常。
心血管系统:重度贫血时心率增快、心脏扩大,甚至出现心力衰竭,这是由于机体为了代偿缺氧,心脏负担加重,长期可导致心脏结构和功能改变。
三、小儿贫血的诊断方法
1.病史采集:了解小儿的喂养史,是否有挑食、偏食等情况;生长发育情况,如是否存在生长发育迟缓等;家族史,是否有贫血相关疾病家族史等。例如,母乳喂养的小儿如果母亲孕期缺铁,小儿出生后可能易发生缺铁性贫血。
2.体格检查:除了观察苍白等一般表现外,还需检查肝、脾、淋巴结等是否肿大,有助于判断贫血的原因,如溶血性贫血时可能会有肝脾肿大。
3.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是初步诊断贫血的重要检查,可了解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等指标,通过红细胞形态等初步判断贫血类型,如缺铁性贫血时红细胞呈小细胞低色素性,巨幼细胞贫血时红细胞呈大细胞性。
铁代谢检查:对于缺铁性贫血的诊断有重要意义,包括血清铁、总铁结合力、铁蛋白等指标测定,血清铁和铁蛋白降低、总铁结合力升高是缺铁性贫血的典型表现。
维生素B??和叶酸测定:用于诊断巨幼细胞贫血,维生素B??降低见于缺乏动物性食物摄入等情况,叶酸降低与摄入不足等有关。
四、小儿贫血的治疗与干预
1.饮食调整
缺铁性贫血:及时添加富含铁的食物,如动物肝脏、瘦肉、豆类等,婴儿期提倡母乳喂养,及时添加辅食。对于较大儿童,要纠正挑食、偏食习惯,保证铁的充足摄入。
巨幼细胞贫血:增加富含维生素B??和叶酸的食物摄入,如肉类、蛋类、绿叶蔬菜等,合理喂养,保证小儿能获得足够的营养物质。
2.药物治疗
缺铁性贫血:可补充铁剂,但需注意儿童用药安全,优先选择适合儿童的铁剂剂型。同时,可适当补充维生素C,促进铁的吸收。
巨幼细胞贫血:补充维生素B??和叶酸,维生素B??可肌肉注射,叶酸可口服。
五、小儿贫血的预防措施
1.孕期保健:孕妇要注意均衡饮食,保证铁、叶酸、维生素B??等营养素的摄入,预防胎儿发生贫血。
2.合理喂养:婴儿期提倡母乳喂养,及时添加辅食,按照小儿生长发育阶段提供富含营养的食物,满足小儿对各种营养素的需求。对于人工喂养的婴儿,要选择含铁丰富且易吸收的配方奶。
3.定期体检:定期对小儿进行健康体检,监测血红蛋白等指标,早期发现贫血并及时干预。
六、特殊人群(小儿)贫血的温馨提示
小儿处于生长发育关键时期,贫血对其健康影响较大。家长要密切关注小儿的面色、精神状态等情况,一旦发现异常及时就医。在喂养过程中要科学合理,遵循小儿的生长发育规律添加辅食。对于需要药物治疗的贫血小儿,要严格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同时注意观察药物可能带来的不良反应。在日常生活中,要保证小儿有充足的休息,适当进行户外活动,增强机体抵抗力,但要避免过度劳累,以促进小儿身体的恢复和健康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