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塞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包括血管壁病变(如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炎)、血液成分和血流动力学改变(如血液成分异常、低血压、血流缓慢)以及其他因素(如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基础疾病等),血管壁病变中动脉粥样硬化是最常见原因,血液成分改变包含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异常等,血流动力学改变有低血压、血流缓慢等,其他因素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基础疾病等均对脑梗塞有影响。
一、血管壁病变
1.动脉粥样硬化:是脑梗塞最常见的血管壁病变原因。多见于中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动脉血管内皮受损,脂质等物质易沉积在血管壁内,形成粥样斑块,导致血管腔狭窄甚至闭塞。例如,长期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因素会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使得血管弹性降低、管腔变窄,血流受阻,进而引发脑梗塞。
2.动脉炎:各种炎症性疾病累及脑动脉,如感染性动脉炎(细菌、病毒、螺旋体等感染引起)、自身免疫性动脉炎(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结节性多动脉炎等)。炎症会损伤血管壁,导致血管狭窄、血栓形成等,从而引起脑梗塞。不同年龄人群均可发病,自身免疫性动脉炎在中青年女性中相对多见。
二、血液成分和血流动力学改变
1.血液成分改变
凝血因子异常:如高凝状态,常见于蛋白C、蛋白S缺乏症、抗凝血酶Ⅲ缺乏等遗传性疾病,以及妊娠、术后、大面积烧伤等获得性因素。高凝状态下血液容易形成血栓,阻塞脑血管引发脑梗塞。例如,产后女性由于体内凝血系统的变化,处于相对高凝状态,若有血栓形成倾向,就可能增加脑梗塞的发生风险。
血小板异常:血小板增多症、血小板功能异常等情况,会使血小板容易聚集形成血栓。比如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患者,血小板数量明显增多且功能异常,易在脑血管内形成血栓,导致脑梗塞。
2.血流动力学改变
低血压:各种原因引起的血压急剧下降,如大出血、严重脱水、心源性休克等导致脑灌注不足。老年人由于血管调节功能较差,在低血压状态下更易发生脑梗塞。例如,老年人在大量腹泻或呕吐后,若未及时补充血容量,血压降低,脑血流减少,就可能引发脑梗塞。
血流缓慢:心房颤动时,心房失去有效的收缩,血液在心房内瘀滞,容易形成血栓,血栓脱落后随血流进入脑血管导致梗塞。此外,长期卧床的患者,血流速度相对缓慢,也增加了脑梗塞的发生几率,尤其是老年人长期卧床时,更要注意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后脱落导致脑梗塞。
三、其他因素
1.年龄和性别:脑梗塞多见于中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血管老化、病变的几率增加。男性脑梗塞的发病率略高于女性,但女性在绝经后发病风险会有所上升,可能与雌激素水平变化等因素有关。
2.生活方式
吸烟:烟草中的尼古丁等成分会损伤血管内皮,促进血小板聚集,升高血液黏稠度,增加脑梗塞的发病风险。长期吸烟的人比不吸烟的人患脑梗塞的几率明显增高。
酗酒:大量饮酒可使血压升高、血脂紊乱、血液凝固性增加等,从而增加脑梗塞的发生风险。急性大量饮酒时,还可能引起脑血管痉挛,导致脑缺血。
缺乏运动:长期缺乏体育锻炼会导致体重增加、血脂异常、血压升高,进而增加脑梗塞的发病可能性。例如,长期久坐办公的人群,由于缺乏运动,更容易出现上述不利于脑血管健康的因素。
不合理饮食:高盐、高脂、高糖饮食会导致高血压、高血脂、肥胖等,这些都是脑梗塞的高危因素。长期摄入过多盐分易引起高血压,过多摄入高脂食物易导致血脂升高,进而引发动脉粥样硬化等病变,增加脑梗塞风险。
3.基础疾病
高血压:是脑梗塞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长期高血压会使脑血管承受过高的压力,导致血管内膜损伤,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还易引起微小动脉瘤,一旦破裂可导致脑出血,同时高血压也会加速脑梗塞相关血管病变的进程。
糖尿病:糖尿病患者体内血糖水平长期升高,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促进动脉硬化的发生,还会使血液黏稠度增加,容易形成血栓。糖尿病患者发生脑梗塞的几率比非糖尿病患者高2-3倍。
心脏病:如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心肌梗死等,可导致心脏内血栓形成或心脏节律异常(如心房颤动),血栓脱落或心脏泵血功能异常影响脑血流供应,从而引发脑梗塞。例如,风湿性心脏病患者二尖瓣病变可能导致心房内血流淤滞,容易形成血栓,血栓脱落进入脑血管就会引起脑梗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