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鸣是无外界相应声源或电刺激时人耳主观感的声音,常见于耳部疾病、全身性疾病、噪声暴露、药物副作用等;非药物治疗有声音疗法(背景声音辅助、音乐疗法)、生活方式调整(避免噪声接触、规律作息、控制基础疾病);药物治疗分针对病因的药物(耳部炎症用抗生素类、循环障碍用改善循环药),儿童需谨慎用药先排查病因;心理干预重要,可通过心理咨询改变负面认知、放松训练缓解紧张。
一、耳鸣的医学定义与常见原因
耳鸣是指在无外界相应声源或电刺激时,人耳主观感受到的声音。其常见原因包括:
耳部疾病:如外耳道耵聍栓塞、中耳炎、梅尼埃病等,这些耳部病变会影响耳部正常的声音传导或感知机制。例如,中耳炎可能导致中耳腔积液,干扰声音的传递,从而引发耳鸣。
全身性疾病:高血压、糖尿病、动脉硬化等全身性疾病可能影响耳部的血液供应或神经功能。比如,高血压患者由于血管压力变化,可能影响内耳的血液灌注,进而出现耳鸣症状。
噪声暴露:长期处于高强度噪声环境中,如工厂车间、建筑工地等,会损伤内耳毛细胞,引起耳鸣。
药物副作用:某些药物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抗肿瘤药物等可能具有耳毒性,使用后可能导致耳鸣。
二、非药物治疗方法
(一)声音疗法
背景声音辅助:使用专门的耳鸣治疗设备或手机应用播放自然环境声音,如海浪声、雨声等,通过掩盖耳鸣声音来减轻患者对耳鸣的感知。研究表明,一定强度和频率的背景声音可以分散大脑对耳鸣的注意力,长期使用可能有助于缓解耳鸣症状。
音乐疗法:让患者聆听合适的音乐,音乐的频率和节奏可以对听觉系统产生积极影响。选择旋律舒缓、节奏平稳的音乐,每天定时聆听一定时间,有助于改善耳鸣带来的不适情绪,从而间接减轻耳鸣的困扰。
(二)生活方式调整
避免噪声接触:尽量远离噪声源,若无法避免,可佩戴防护耳塞。例如在乘坐飞机、处于嘈杂工作环境时,佩戴合适的防护耳塞能有效减少噪声对内耳的进一步损伤。
规律作息:保持充足的睡眠,良好的睡眠有助于身体的自我修复和调节。成年人一般需要7-9小时的高质量睡眠,睡眠不足可能会加重耳鸣症状。
控制基础疾病:对于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全身性疾病的患者,严格控制血压、血糖水平至关重要。例如高血压患者应遵循医嘱按时服药,将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一般收缩压<140mmHg,舒张压<90mmHg),稳定的血压水平有助于减轻耳鸣相关的血管因素影响。
三、药物治疗相关情况
(一)针对病因的药物
耳部炎症相关药物:如果耳鸣是由中耳炎等耳部炎症引起,可能会使用抗生素类药物,如针对细菌感染的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药物,但具体药物的使用需根据病原体类型由医生精准判断,患者不可自行随意使用。
改善循环药物:对于因血液循环障碍导致的耳鸣,可能会使用改善内耳循环的药物,如银杏叶提取物等,这类药物可以促进耳部血液循环,为内耳提供更多的营养供应,有助于改善耳鸣症状。
(二)儿童特殊情况
儿童出现耳鸣时,首先要谨慎使用药物。因为儿童的器官功能尚未发育完全,药物的耳毒性等副作用对儿童的影响可能更为显著。首先应排查儿童耳鸣的原因,如是否有耳部感染、耵聍栓塞等情况。如果是耵聍栓塞,可由专业医生在无菌操作下小心取出耵聍来缓解耳鸣;对于全身性疾病导致的儿童耳鸣,需要在儿科医生的指导下,谨慎评估药物治疗的必要性和安全性,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措施,如调整生活环境、观察基础疾病的控制情况等。
四、心理干预
耳鸣可能会给患者带来心理压力,产生焦虑、抑郁等情绪,而不良情绪又可能加重耳鸣症状,形成恶性循环。因此心理干预很重要。
心理咨询:患者可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通过心理疏导,如认知行为疗法等,帮助患者改变对耳鸣的负面认知,缓解焦虑情绪。例如,让患者认识到耳鸣虽然困扰,但并非无法控制的严重疾病,以积极的心态面对耳鸣,从而减轻耳鸣带来的心理负担。
放松训练:如深呼吸放松、渐进性肌肉松弛等。深呼吸放松可让患者每天定时进行几次深呼吸,缓慢吸气后缓慢呼气,每次练习10-15分钟,帮助放松身体和精神;渐进性肌肉松弛则是依次紧张和放松身体各部位的肌肉,从脚部开始,逐渐向上至头部,每次练习20-30分钟,有助于缓解因耳鸣引起的身体紧张状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