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溃疡是常见口腔黏膜溃疡性损伤病症,病因涉及免疫、遗传、局部创伤、系统性疾病等,临床表现分不同类型,诊断靠症状病史,需与白塞病等鉴别,治疗有局部和全身方法,预防要从生活方式等方面着手。
一、病因
1.免疫因素
年龄方面:不同年龄段人群免疫力有差异,儿童及青少年相对更易因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等因素引发口腔溃疡,而中老年人可能因免疫功能衰退等原因发病。例如,儿童免疫系统尚在完善过程中,当受到病毒等病原体侵袭时,免疫调节失衡容易导致口腔溃疡发生;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胸腺萎缩等导致细胞免疫功能下降,也易出现口腔溃疡。
性别方面:一般来说,在不同年龄段两性发病无明显特异性差异,但在一些特殊生理时期,如女性月经前期,体内激素水平变化可能影响免疫系统,从而增加口腔溃疡发生几率。
生活方式:长期熬夜、过度劳累会影响免疫系统功能,增加口腔溃疡发病风险;饮食不均衡,缺乏维生素B族、维生素C、锌等营养素时,也容易引发口腔溃疡,比如长期素食者若不注意补充这些营养素,就较易出现口腔溃疡。
病史方面: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史的人群,如白塞病患者,口腔溃疡往往是其典型症状之一,因为自身免疫性疾病会破坏自身的免疫平衡,导致口腔黏膜容易受损出现溃疡。
2.遗传因素:部分口腔溃疡具有遗传倾向,如果家族中有口腔溃疡反复发作的病史,那么后代患口腔溃疡的可能性相对较高。例如,父母双方均有复发性口腔溃疡病史,子女发病几率比正常人群要高。
3.其他因素
局部创伤:刷牙时用力过猛、牙齿咬伤口腔黏膜、佩戴不合适的假牙等局部创伤都可能引起口腔溃疡,儿童在玩耍时若不慎咬伤口腔黏膜也易导致溃疡发生,老年人佩戴不合适假牙长期摩擦口腔黏膜也会引发溃疡。
系统性疾病:如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溃疡性结肠炎、局限性肠炎、肝炎等疾病,可通过影响机体的营养吸收、免疫功能等引发口腔溃疡。例如,患有胃溃疡的患者,可能因消化功能紊乱影响维生素等营养素的吸收,从而增加口腔溃疡发病的可能性。
二、临床表现
口腔溃疡一般表现为圆形或椭圆形的溃疡点,表面覆盖黄色假膜,周围有红色充血带,中央凹陷,有明显疼痛感。根据病程长短可分为轻型、重型和疱疹样溃疡。轻型口腔溃疡直径一般在2-4mm左右,数目较少,1-5个不等,1-2周可自愈;重型口腔溃疡直径较大,可达10-30mm,深及黏膜下层甚至肌层,病程较长,可达1-2个月,且愈合后可留有瘢痕;疱疹样溃疡则较小,直径约1-2mm,数目多,可达十几个甚至几十个,分布较广泛,疼痛较明显。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主要通过患者的症状表现、病史等进行诊断。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口腔溃疡发作的频率、持续时间、疼痛程度等情况,以及是否有系统疾病史、家族史等。
2.鉴别诊断
白塞病:除了口腔溃疡外,还会出现生殖器溃疡、眼部病变(如葡萄膜炎等)、皮肤病变(如结节性红斑等),可通过这些伴随症状与单纯的口腔溃疡相鉴别。
创伤性溃疡:有明确的局部创伤史,溃疡形态与创伤因素相符合,去除创伤因素后溃疡可逐渐愈合,而普通口腔溃疡一般无明确局部创伤史。
癌性溃疡:多见于老年人,溃疡形态不规则,边缘隆起,基底硬,疼痛不明显,病程较长,经一般治疗不易愈合,必要时需通过病理检查进行鉴别。
四、治疗与预防
1.治疗
局部治疗:主要是使用药物来缓解疼痛、促进溃疡愈合,常用药物有含漱剂(如氯己定含漱液等,可起到杀菌、清洁口腔的作用)、含片(如西地碘含片等)、散剂(如冰硼散等,有消肿止痛、促进溃疡愈合的作用)等。
全身治疗:对于复发频繁、症状严重的患者,可能会使用免疫调节药物等进行全身治疗,但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由医生决定是否使用及选择合适药物。
2.预防
生活方式方面:保持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睡眠;均衡饮食,多吃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蔬菜水果,如橙子、菠菜等,避免挑食、偏食;保持口腔清洁,早晚正确刷牙,饭后漱口。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儿童应避免咬伤口腔黏膜,家长要注意儿童的口腔卫生和饮食营养;老年人佩戴假牙要选择合适的,定期检查假牙情况,保持口腔清洁,同时积极治疗自身系统性疾病;女性在月经前期要注意情绪调节和生活规律,预防因激素变化引发口腔溃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