癫痫是脑部神经元异常过度放电导致的慢性脑部疾病,发病机制与遗传、脑部结构异常、感染、代谢紊乱等有关,临床表现多样,诊断靠病史采集、脑电图、影像学检查,治疗有药物、手术等,不同人群有不同特点及注意事项,儿童、老年人、妊娠期女性各有其癫痫相关的特殊情况及需注意的方面。
一、发病机制
脑部神经元的异常放电是癫痫发作的核心机制。正常情况下,神经元的电活动是有序的,而当各种原因导致神经元的膜电位不稳定,出现过度同步化放电时,就会引发癫痫发作。这些原因包括遗传因素,约有一半的癫痫与遗传基因突变等遗传因素相关;脑部结构异常,如胎儿期脑部发育异常、出生后颅脑外伤、脑卒中、脑肿瘤等导致脑部组织结构发生改变,影响神经元的正常功能;脑部感染,如脑炎、脑膜炎等,炎症刺激可导致神经元异常放电;代谢紊乱,如低血糖、低血钙等也可能诱发癫痫发作。
二、临床表现
1.部分性发作:
单纯部分性发作:发作时意识清楚,可表现为身体某一局部的抽搐,如手指、脚趾、面部肌肉等的抽搐;也可出现躯体感觉异常,如麻木感、针刺感等;还可能出现特殊感觉症状,如视觉性(闪光、黑矇等)、听觉性(耳鸣等)、嗅觉性(闻到特殊气味等)、味觉性(尝到特殊味道等)症状。
复杂部分性发作:发作时伴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患者可能出现精神症状和自动症,如出现幻觉、错觉,做出无意识的动作,像反复咂嘴、咀嚼、摸索等。
2.全面性发作:
全身强直-阵挛发作(大发作):发作时突然意识丧失,先出现全身骨骼肌强直性收缩,表现为双眼上翻、牙关紧闭、肢体僵硬,随后进入阵挛期,出现全身节律性的抽动,可伴有面色发绀、口吐白沫、大小便失禁等,发作持续数分钟后自行停止,发作后患者常感到头痛、乏力等。
失神发作: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发作时突然短暂的意识丧失,表现为突然staring(发呆),呼之不应,手中持物可能掉落,但不会出现抽搐,发作持续数秒后迅速恢复,可继续原来的活动,对发作过程不能回忆。
三、诊断方法
1.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患者发作时的表现、发作频率、诱发因素等,这对于判断是否为癫痫以及癫痫的类型非常重要。例如,了解患者发作时是否有特定的诱因,如睡眠不足、饮酒等。
2.脑电图检查:脑电图是诊断癫痫最重要的辅助检查方法。典型的癫痫发作间期脑电图可记录到癫痫样放电,如棘波、尖波、棘慢复合波等。但一次脑电图检查阴性并不能排除癫痫,需要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多次脑电图检查以及其他相关检查综合判断。
3.影像学检查:如头颅CT、MRI等,有助于发现脑部的结构异常,如脑肿瘤、脑梗死、脑发育畸形等,这些结构异常可能是导致癫痫的病因。
四、治疗
1.药物治疗:是癫痫治疗的主要手段,根据癫痫的类型选择合适的抗癫痫药物,如部分性发作可选用卡马西平、奥卡西平等;全面性发作中的全身强直-阵挛发作可选用丙戊酸钠、拉莫三嗪等;失神发作可选用乙琥胺、丙戊酸钠等。
2.手术治疗:对于药物难治性癫痫,可考虑手术治疗,如切除致痫灶等,但手术有一定的适应证和风险,需要严格评估。
3.其他治疗:对于一些特殊类型的癫痫,还可能采用生酮饮食等治疗方法。
五、不同人群的特点及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癫痫的病因与成人有所不同,围生期因素、遗传代谢性疾病等较为常见。儿童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抗癫痫药物的代谢可能与成人不同,需要密切监测药物的血药浓度,并且要考虑药物对儿童生长发育的影响。同时,儿童癫痫患者的家长需要特别注意患儿的安全,避免在危险的环境中活动,如水边、高处等,防止发作时发生意外。
2.老年人:老年人癫痫多与脑血管疾病、脑肿瘤、脑萎缩等有关。老年人肝肾功能减退,抗癫痫药物的代谢和排泄可能受到影响,所以在选择药物和调整药物剂量时需要更加谨慎,要密切关注药物的不良反应。此外,老年人可能同时患有其他慢性疾病,在使用抗癫痫药物时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3.妊娠期女性:妊娠期癫痫患者需要特别注意,抗癫痫药物可能会对胎儿产生影响,如导致胎儿畸形等。因此,妊娠期癫痫患者在治疗时需要在妇产科医生和神经内科医生的共同指导下,权衡癫痫发作对胎儿和母亲的影响,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抗癫痫药物,并密切监测胎儿的发育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