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癣由皮肤癣菌等真菌感染引起具传染性,头癣、体癣股癣有不同表现,靠临床表现和真菌学检查诊断,主要抗真菌治疗,及时规范治大多可愈否则易迁延或传染;湿疹病因复杂是内外因素致迟发型变态反应,分急性亚急性慢性,依病史皮疹等诊断,依严重程度选治疗方案,易反复发作慢性期恢复慢规范治疗可控症状提高生活质量特殊人群需特殊护理。
一、病因方面
皮癣:由皮肤癣菌等真菌感染引起,不同类型皮癣的致病菌有所差异,如头癣主要由毛癣菌属、小孢子菌属等感染所致,体癣、股癣等也多与皮肤癣菌感染相关,具有一定传染性,可通过直接接触患者或接触被污染的物品而感染。
湿疹:病因复杂,是多种内外因素相互作用引起的迟发型变态反应。内部因素包括遗传因素,若家族中有过敏体质者,个体患湿疹的风险可能增加;还与神经精神因素有关,长期精神紧张、焦虑等可能诱发或加重湿疹;此外,内分泌紊乱、慢性疾病(如消化道疾病、糖尿病等)也可能参与湿疹的发生。外部因素有环境因素,如接触花粉、尘螨、动物皮毛等过敏原;生活方式方面,长期处于干燥环境、过度洗涤、使用刺激性强的化妆品或肥皂等都可能诱发湿疹。
二、临床表现方面
皮癣:
头癣:根据致病菌和临床表现不同可分为黄癣、白癣、黑癣等。黄癣初起为红色丘疹或小脓疱,逐渐形成碟形黄痂,有特殊鼠尿臭味,毛发干燥无光泽,久之可致瘢痕性脱发;白癣初期为圆形或椭圆形灰白色鳞屑斑,病发根部有白色菌鞘,一般不形成瘢痕,青春期可自愈;黑癣表现为多数散在点状鳞屑斑,病发刚出头皮即折断,呈黑色小点。
体癣和股癣:体癣初起为红色丘疹、小水疱或丘疱疹,继而形成有鳞屑的红色斑片,边界清楚,边缘不断向外扩展,中央趋于消退;股癣好发于腹股沟部位,单侧或双侧发生,基本皮损与体癣相似,但由于该部位多汗、潮湿,皮损炎症往往较明显,瘙痒剧烈。
湿疹:
急性湿疹:常表现为红斑基础上的密集粟粒大小丘疹、丘疱疹,严重时可出现小水疱,常融合成片,境界不清,搔抓后皮损处有明显渗出倾向,自觉剧烈瘙痒。
亚急性湿疹:由急性湿疹炎症减轻后演变而来,表现为红肿及渗出减轻,以小丘疹、鳞屑和结痂为主,仍有剧烈瘙痒。
慢性湿疹:多由急性、亚急性湿疹反复发作不愈转变而来,表现为皮肤粗糙、肥厚,皮纹加深,有苔藓样变,常见于手、足、小腿、肘窝、股部、乳房、外阴、肛门等部位,病程较长,易反复发作。
三、诊断方面
皮癣:主要依据临床表现、真菌学检查来诊断。真菌学检查可通过直接镜检(取皮损边缘的鳞屑或疱液等标本,镜下可见菌丝或孢子)、真菌培养等方法明确是否有皮肤癣菌感染,结合典型的皮损表现一般可确诊。
湿疹:主要根据病史、皮疹特点、发病部位等进行诊断。一般根据急性期皮损原发疹的多形性、易渗出、对称分布、有剧烈瘙痒,慢性期皮损苔藓样变等特点,再结合病情反复发作等情况综合诊断,必要时可进行斑贴试验等检查以协助寻找可能的过敏原。
四、治疗方面
皮癣:主要是抗真菌治疗,可外用抗真菌药物,如酮康唑乳膏、特比萘芬乳膏等;对于病情较严重、外用药物疗效不佳者,可口服抗真菌药物,如伊曲康唑、特比萘芬等,但需注意药物的肝毒性等不良反应,用药过程中需监测肝功能。
湿疹:治疗目的是缓解或消除临床症状,控制病情,减少复发,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一般根据病情严重程度选择治疗方案,轻度湿疹可外用糖皮质激素乳膏,如氢化可的松乳膏、地奈德乳膏等;中度湿疹可在外用糖皮质激素基础上,加用钙调磷酸酶抑制剂,如他克莫司软膏、吡美莫司乳膏等;瘙痒剧烈者可口服抗组胺药物,如氯雷他定、西替利嗪等;对于慢性肥厚性湿疹,还可采用封包疗法等。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避免各种诱发因素,如干燥环境下注意皮肤保湿等。
五、预后方面
皮癣:若能及时诊断并规范抗真菌治疗,大多数患者可治愈,预后较好,但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导致病情迁延不愈,甚至引起自身其他部位感染或传染给他人。
湿疹:湿疹容易反复发作,慢性期皮肤肥厚等改变恢复较慢,但通过规范治疗和避免诱发因素,可控制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对于特殊人群,如儿童,湿疹可能影响其皮肤屏障功能和生长发育,需更谨慎规范治疗,注重保湿等基础护理;老年人患湿疹时,皮肤修复能力较差,要注意预防感染等并发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