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栓是在脑动脉粥样硬化和斑块基础上血流缓慢、血压偏低时血液有形成分附着动脉内膜形成,症状表现因堵塞血管部位、面积大小不同而异,一般有头痛头晕、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表现,神经系统定位有运动、感觉、言语功能障碍、吞咽困难、视力障碍等不同部位血栓还有特殊表现,出现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检查以便早期诊治改善预后。
脑血栓是在脑动脉粥样硬化和斑块基础上,在血流缓慢、血压偏低的条件下,血液的有形成分附着在动脉的内膜形成血栓,称之为脑血栓。其症状表现因堵塞血管的部位、面积大小等因素而有所不同,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一般症状
头痛、头晕:部分患者在发病前可能会出现头痛、头晕加重的情况,或由间断性头痛变为持续性剧烈头痛。这是因为脑血管堵塞后,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代谢产物堆积刺激神经导致。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表现:有些患者可能有短暂性的肢体无力、麻木、言语不利等症状,持续时间较短,多在数分钟至数小时内恢复,这是脑血栓形成的先兆表现,但常被忽视。比如有的患者会出现一侧肢体突然无力,拿东西掉落,但很快又恢复正常,由于没有重视,后续发展成了脑血栓。
二、神经系统定位症状
运动功能障碍
偏瘫:是较为常见的症状,表现为病变对侧的肢体肌力减弱、活动不利。例如,右侧大脑半球脑血栓形成,可能导致左侧肢体偏瘫,患者左侧肢体无法正常抬起、行走等。这是因为大脑皮质运动区受损,影响了对肢体运动的调控。
肌张力改变:早期可能肌张力降低,表现为肢体松软,随着病情发展,可能出现肌张力增高,表现为肢体发紧、活动受限。在儿童中,如果发生脑血栓,由于其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完全成熟,肌张力改变可能会有不同的特点,需要特别关注,因为儿童的恢复能力与成人不同,但基本的运动功能障碍表现类似,只是在评估和康复时要考虑儿童的特殊性。
感觉障碍
偏身感觉减退:病变对侧的肢体、面部等部位感觉减退,患者可能感觉不到疼痛、温度等刺激。比如用针轻刺病变对侧肢体,患者感觉不明显。这是因为感觉传导通路受损,导致感觉信息传递出现障碍。在不同年龄人群中,感觉障碍的表现可能相似,但儿童由于表达能力有限,可能需要通过一些特殊的检查方法来发现,如观察儿童对刺激的反应等。
感觉异常:部分患者可能出现麻木、蚁行感等异常感觉。
言语功能障碍
运动性失语:患者能听懂别人的话语,但自己不能顺利表达出想要说的内容。例如,想表达“喝水”,却只能含糊地发出部分音或无法正确表述。这是由于大脑语言中枢受损,影响了语言的表达功能。
感觉性失语:患者自己能流利地说话,但所说的话没有意义,别人也听不懂其想要表达的意思。比如患者不停地说话,但内容杂乱无章,无法传达有效的信息。
吞咽困难:部分患者会出现吞咽困难,表现为进食、饮水时容易呛咳。这是因为支配吞咽动作的神经或相关脑组织受损,导致吞咽反射异常。在儿童脑血栓患者中,吞咽困难可能会影响营养摄入,需要特别注意营养支持和喂养方式,避免发生误吸等严重并发症。
视力障碍:少数患者可能出现视力下降、视野缺损等症状,如一只眼睛突然看不清东西,或看到的范围变小等。这是因为供应眼部血液的血管受到影响,导致眼部组织缺血。
三、不同部位脑血栓的特殊表现
大脑中动脉血栓形成:大脑中动脉是供应大脑半球血液的主要动脉之一,其血栓形成会导致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和同向性偏盲,优势半球受累还会出现失语症。在不同年龄人群中,症状表现基本类似,但儿童由于大脑可塑性较强,在康复治疗方面可能会有不同的效果和策略。
椎-基底动脉血栓形成:主要影响脑干、小脑等部位,可出现眩晕、恶心、呕吐、眼球震颤、共济失调(如行走不稳、动作不协调)、交叉性瘫痪(即病变同侧的颅神经麻痹和对侧的肢体瘫痪)等症状。在老年人群中,由于椎-基底动脉本身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动脉硬化等基础病变,发生血栓形成的风险相对较高,且症状可能更为复杂和严重。儿童发生椎-基底动脉血栓形成较为少见,但一旦发生,由于其神经系统发育特点,可能会对其平衡、协调等功能产生更明显的影响,需要及时诊断和处理。
总之,脑血栓的症状表现多样,一旦出现上述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如头颅CT、磁共振成像(MRI)等,以便早期诊断和治疗,改善预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