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筛查需关注不同年龄段性别家族及既往病史等基本信息与病史采集,测量静息血压、监测心率并进行神经系统体格检查等生命体征与体格检查,做血常规血糖血脂凝血功能等实验室检查,行颈动脉超声头颅CT头颅MRI等影像学检查,评估饮食吸烟饮酒运动等生活方式,同时考虑老年糖尿病高血压等特殊人群筛查注意事项。
一、基本信息与病史采集
1.年龄:不同年龄段脑卒中风险有差异,中老年人群(通常40岁以上)因血管老化等因素风险相对更高,需重点关注;儿童及青少年虽发病率低,但有先天血管畸形等特殊病史时也需排查。
2.性别:男性脑卒中发病风险略高于女性,但女性在绝经后风险会上升,需综合考虑。
3.家族病史:若一级亲属(父母、兄弟姐妹)有脑卒中病史,个体患病风险增加,需详细询问家族中脑卒中发病的年龄、类型等情况。
4.既往病史:包括高血压病史(高血压会损伤血管内皮,使血管弹性下降,长期控制不佳易引发脑卒中)、糖尿病病史(糖尿病可导致血管病变、血液高凝状态,增加脑卒中风险)、心脏病史(如心房颤动,易形成心房附壁血栓,血栓脱落可致脑栓塞)、高脂血症病史(血脂异常会促进动脉粥样硬化,使脑血管狭窄或堵塞)等。
二、生命体征与体格检查
1.血压测量:高血压是脑卒中最主要的可控危险因素,需测量静息状态下的血压,包括收缩压和舒张压,评估血压水平是否在正常范围或高血压分级情况,如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则属于高血压范畴,需进一步管理。
2.心率监测:心律失常(如心房颤动)可影响心脏泵血功能,导致血流动力学改变,增加脑卒中发生风险,通过心电图等检查监测心率及心律情况。
3.体格检查:神经系统体格检查是重要内容,观察患者有无肢体肌力减退、肌张力异常、感觉减退、病理反射(如巴氏征等)阳性等情况,以初步判断神经系统有无受损及脑卒中相关体征。
三、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可了解血红蛋白水平,贫血可能导致脑部供氧不足,间接增加缺血性脑卒中风险。
2.血糖检测:空腹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检测能反映近3个月血糖控制情况,糖尿病患者血糖长期偏高会损伤血管,是脑卒中的高危因素。
3.血脂测定:包括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等,其中LDL-C升高会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增加脑血管狭窄或堵塞的可能性,HDL-C有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4.凝血功能检查:了解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等指标,凝血功能异常可能导致脑血管内血栓形成(高凝状态)或出血风险增加(如凝血因子缺乏等情况)。
四、影像学检查
1.颈动脉超声:通过超声观察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有无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及斑块的性质(稳定斑块或易损斑块)、斑块导致的颈动脉狭窄程度等,颈动脉斑块脱落可引发脑栓塞,狭窄严重时会影响脑部血液供应。
2.头颅CT:能快速发现急性脑出血病灶,对于早期鉴别缺血性脑卒中与出血性脑卒中具有重要价值,还可初步观察脑部结构有无异常改变。
3.头颅MRI:对脑梗死病灶的检出比CT更敏感,尤其是在脑梗死早期(发病数小时内),能更早发现缺血灶,同时还可评估脑部血管情况等。
五、生活方式评估
1.饮食情况:评估是否存在高盐(每日盐摄入>6g)、高脂(如大量摄入动物脂肪、油炸食品等)、高糖(过多饮用含糖饮料、食用高糖糕点等)饮食,这类饮食模式会增加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疾病发生风险,进而提升脑卒中风险。
2.吸烟饮酒情况: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加速动脉粥样硬化进程;大量饮酒可导致血压升高、心律失常等,增加脑卒中发生几率,需了解吸烟量(每日吸烟支数及吸烟年限)和饮酒量(酒精摄入量,通常换算为每日酒精克数)。
3.运动情况:了解日常体力活动水平,缺乏运动者(如长期久坐、很少进行体育锻炼)身体代谢能力下降,易出现肥胖、血脂异常等问题,增加脑卒中风险。特殊人群方面,老年患者需更细致评估多系统功能状态,在筛查时要考虑其身体机能衰退可能带来的检查配合度等问题;糖尿病患者在筛查时除关注血糖外,还需注意其血管病变的累及范围及程度;有高血压的患者要着重强调血压控制对降低脑卒中风险的重要性,并根据其血压情况调整后续管理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