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金森病是中老年常见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有运动和非运动症状,发病与年龄、遗传、环境等因素相关,通过病史、症状体征诊断,需与其他病鉴别,对不同人群影响不同,老年、女性、儿童青少年及有家族病史人群需针对性应对。
运动症状方面
静止性震颤:多始于一侧上肢远端,静止时出现或明显,随意运动时减轻或停止;典型表现为拇指与屈曲的食指间呈“搓丸样”动作,频率约4-6Hz。
肌强直:患者肢体可出现铅管样强直(不伴震颤时)或齿轮样强直(伴震颤时),表现为被动运动关节时阻力增加,类似弯曲铅管或转动齿轮的感觉。
运动迟缓:随意运动减少,动作缓慢、笨拙;如面部表情减少,呈“面具脸”;书写时字体变小,称为“小写症”等。
姿势步态障碍:早期走路时患侧上肢摆臂幅度减小或消失,病情进展后出现慌张步态,行走时起步困难,一旦启动,身体前倾,步伐小而急促,难以迅速停止或转弯。
非运动症状方面
感觉障碍:早期可出现嗅觉减退,疾病中晚期常有肢体麻木、疼痛等;部分患者可出现睡眠障碍,如失眠、多梦、快动眼睡眠行为障碍等;还可能有自主神经功能障碍,表现为便秘、多汗、性功能障碍、体位性低血压等。
精神障碍:常见的有抑郁、焦虑,也可出现认知障碍甚至痴呆,部分患者会出现幻觉,以视幻觉较为多见。
发病机制相关因素
年龄因素:帕金森病多见于6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群,随着年龄增长,神经系统逐渐老化,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逐渐变性死亡,发病风险增加。
遗传因素:约10%的帕金森病患者有家族遗传倾向,某些基因突变可使个体易患帕金森病,如α-突触核蛋白基因等发生突变时,会增加发病几率,但遗传因素导致的帕金森病相对较少见。
环境因素:长期接触某些环境毒素可能与帕金森病的发生有关,如长期接触杀虫剂、除草剂、某些工业化学品等,可能会影响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功能,增加患病风险。
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主要依据患者的病史、典型症状和体征进行临床诊断。一般根据中老年发病,缓慢进行性病程,具备静止性震颤、肌强直、运动迟缓、姿势步态障碍中至少两项,排除其他类似疾病后可作出临床诊断。近年来,一些影像学检查如多巴胺转运体(DAT)显像、PET-CT等有助于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DAT显像可显示黑质-纹状体多巴胺能神经通路的功能状态,帕金森病患者早期即可出现患侧纹状体DAT摄取减少。
鉴别诊断:需与继发性帕金森综合征、特发性震颤、抑郁症等疾病鉴别。继发性帕金森综合征有明确病因,如感染(脑炎后帕金森综合征)、药物(抗精神病药物等)、中毒(一氧化碳中毒等)、脑动脉硬化等;特发性震颤多表现为姿势性或动作性震颤,通常不伴有肌强直和运动迟缓,饮酒后震颤可减轻;抑郁症患者虽有运动减少等表现,但无帕金森病特征性的震颤、肌强直等运动症状,且抗抑郁治疗有效。
对不同人群的影响及应对
老年人群:帕金森病对老年人的生活影响较大,运动功能障碍会严重影响其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如穿衣、洗漱、进食等都可能变得困难。需要家属给予更多的照顾和帮助,在生活环境方面要进行安全改造,如安装扶手、防滑垫等,以防止跌倒等意外发生。同时,要关注老年人的心理状态,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抑郁、焦虑等精神障碍。
女性人群:女性患帕金森病的发病年龄可能与男性有所不同,在治疗过程中需考虑女性的特殊生理时期,如孕期、哺乳期等,药物选择要谨慎,避免对胎儿或婴儿产生不良影响。在生活方式上,要鼓励女性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如适度运动、合理饮食等,有助于维持身体的健康状态,可能对帕金森病的病情控制有一定帮助。
儿童及青少年人群:青少年型帕金森病较为罕见,其病因、临床表现等与中老年帕金森病有所不同。儿童及青少年患者在治疗时要特别注意药物的选择和剂量,避免使用可能对儿童生长发育产生不良影响的药物,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措施,如康复训练等,同时要关注患儿的心理状态,给予心理支持和疏导,因为疾病可能会对患儿的学习、生活和心理造成较大影响。
有家族病史人群:有帕金森病家族病史的人群属于高危人群,应定期进行神经系统检查,密切关注自身运动功能和神经系统症状的变化。在生活中要尽量避免接触可能的环境危险因素,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规律作息、均衡饮食、适度运动等,以便早期发现、早期干预帕金森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