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聋耳鸣的原因包括外耳疾病如耵聍栓塞、外耳道异物,中耳疾病如急性中耳炎、分泌性中耳炎,内耳疾病如噪声暴露、内耳感染、药物性耳毒性,全身性疾病如心血管疾病中的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内分泌疾病中的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异常,以及心理因素、外伤等。
一、耳部疾病相关原因
(一)外耳疾病
1.耵聍栓塞:外耳道软骨部皮肤具有耵聍腺,分泌耵聍(耳垢)。如果耵聍分泌过多或排出受阻,就会形成栓塞。当耵聍完全阻塞外耳道时,可引起耳鸣、听力减退,还可能刺激外耳道引起反射性咳嗽等。例如,儿童由于外耳道较窄,更容易因耵聍栓塞出现相关症状,且儿童若自己搔抓外耳道可能导致耵聍进一步堆积。
2.外耳道异物:多见于儿童,外耳道进入异物,如小珠子、小飞虫等,异物刺激外耳道皮肤及鼓膜时,可产生耳鸣,若异物较大阻塞外耳道,还会导致听力下降。不同年龄儿童外耳道异物情况不同,婴幼儿可能因将小物件放入耳内,而学龄儿童可能因玩耍时不慎将异物塞入。
(二)中耳疾病
1.中耳炎
急性中耳炎:多由上呼吸道感染引起,细菌或病毒经咽鼓管侵入中耳。儿童咽鼓管短、宽、直,平卧位吃奶等易导致病原体进入中耳,所以儿童急性中耳炎发病率较高。急性中耳炎时,患者可出现耳痛、耳鸣、听力减退,还可能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
分泌性中耳炎:以中耳积液及听力下降为主要特征。咽鼓管功能障碍、感染和免疫反应等是其主要病因。儿童腺样体肥大可堵塞咽鼓管咽口,引起咽鼓管功能不良,从而引发分泌性中耳炎,导致耳鸣、听力下降、耳闷等症状。
二、内耳疾病相关原因
(一)感音神经性耳聋耳鸣
1.噪声暴露:长期处于高强度噪声环境中,如工作在工厂车间、长期佩戴耳机听高分贝音乐等,噪声会损伤内耳毛细胞。长期噪声暴露的人群,无论年龄大小,都可能出现耳鸣、听力逐渐下降。例如,职业性噪声暴露人群,如果工作场所噪声防护措施不到位,患感音神经性耳聋耳鸣的风险增加。
2.内耳感染:如病毒感染引起的突发性耳聋,可能与病毒侵犯内耳有关,患者可突然出现听力下降、耳鸣,部分患者还可能伴有眩晕等症状。不同年龄段人群都可能发生内耳感染相关的感音神经性耳聋耳鸣,儿童若感染风疹病毒等也可能累及内耳。
3.药物性耳毒性:某些药物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如链霉素、庆大霉素等)具有耳毒性,可损伤内耳毛细胞和听神经。儿童由于肾脏对药物的排泄功能尚未发育完善,使用耳毒性药物时更容易蓄积中毒,导致听力损害和耳鸣。孕妇使用耳毒性药物还可能通过胎盘影响胎儿内耳发育。
三、全身性疾病相关原因
(一)心血管疾病
1.高血压:高血压可引起内耳微循环障碍。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波动会影响内耳的血液供应,长期高血压控制不佳的患者,可能出现耳鸣、听力减退等症状。老年人高血压患者由于血管弹性下降等因素,更易出现内耳血液循环问题,从而引发耳聋耳鸣。
2.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腔狭窄,影响内耳血液供应。随着年龄增长,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增加,中老年人患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较高,进而可能导致内耳供血不足,出现耳鸣、听力下降等情况。
(二)内分泌疾病
1.糖尿病:糖尿病可引起微血管病变,导致内耳微循环障碍和神经病变。糖尿病患者如果血糖控制不佳,长期高血糖状态会损伤内耳的神经和血管,从而出现耳鸣、听力下降等症状。儿童糖尿病相对少见,但青少年糖尿病患者若血糖控制不好,也可能影响内耳健康。
2.甲状腺功能异常:甲状腺功能减退或亢进都可能影响内耳的代谢和功能。甲状腺功能减退时,机体代谢率降低,内耳组织代谢也受影响;甲状腺功能亢进时,机体代谢旺盛,可能导致内耳激素水平失衡等,从而引发耳鸣、听力异常等。
四、其他因素
(一)心理因素
长期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心理状态可能诱发或加重耳聋耳鸣。例如,长期处于高压工作环境的成年人,精神高度紧张可能导致耳鸣症状出现或加重,而儿童若长期处于家庭环境压力大等情况,也可能间接影响耳部健康,出现耳鸣等表现,但儿童心理因素导致耳聋耳鸣相对较少见,多与其他生理因素相关联。
(二)外伤
头部外伤,如车祸、摔倒等导致颞骨骨折等情况,可能损伤内耳结构,引起耳聋耳鸣。不同年龄段人群头部外伤风险不同,儿童活泼好动,头部外伤风险相对较高,而成年人可能因意外事故等导致头部外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