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板牙松动且疼痛可能由牙周炎、外伤、咬合创伤引起,不同病因有相应年龄、生活方式、病史因素,应及时就医检查,牙周炎可非手术或手术治疗,外伤儿童和成人处理有别,咬合创伤需调整咬合关系或正畸治疗。
一、可能的原因
1.牙周炎
年龄因素:各个年龄段都可能发生,但35岁以上人群患病率和严重程度较高。随着年龄增长,牙周组织逐渐出现生理性退变,加上口腔卫生维护不佳等因素,易引发牙周炎。例如,一项针对不同年龄段人群的牙周健康调查显示,35岁以上人群中约70%患有不同程度的牙周炎。
生活方式:长期吸烟的人患牙周炎的风险明显高于不吸烟者。吸烟会影响牙龈和牙周组织的血液循环,降低局部抵抗力,使细菌更容易在牙周部位定植繁殖。口腔卫生习惯差,如不按时刷牙、不使用牙线等,会导致牙菌斑、牙结石堆积,长期刺激牙周组织,引发炎症,出现牙齿松动、疼痛等症状。
病史因素:有糖尿病病史的患者,由于血糖控制不佳,机体抵抗力下降,牙周组织对细菌的易感性增加,更容易发生牙周炎,且病情往往较重,牙齿松动和疼痛等症状可能更明显。
2.外伤
年龄因素:儿童和青少年由于活泼好动,在运动、意外碰撞等情况下更容易发生牙齿外伤。比如在学校体育活动中摔倒、碰撞到牙齿等情况较为常见。成年人也可能因交通事故、暴力事件等导致牙齿外伤。
生活方式:从事某些高风险职业的人群,如运动员、建筑工人等,牙齿外伤的发生率相对较高。他们在工作或训练中面临较大的外力冲击风险,容易使牙齿受到外伤而出现松动和疼痛。
病史因素:如果既往有牙齿外伤史,未经正规治疗或治疗不彻底,牙齿可能会存在潜在的损伤,在受到轻微外力或自身因素影响时,容易出现松动和疼痛复发的情况。
3.咬合创伤
年龄因素:各个年龄阶段都可能因咬合关系异常导致咬合创伤,但在牙齿发育和萌出过程中,青少年时期咬合关系的变化可能更易引发咬合创伤。例如,牙齿萌出顺序异常、牙齿排列不齐等情况在青少年中相对常见,容易导致局部咬合压力过大,引起咬合创伤。
生活方式:长期偏侧咀嚼的人,会使一侧牙齿承受过大的咬合力,导致该侧牙齿受到咬合创伤,出现松动和疼痛。此外,长期食用过硬的食物,如坚果、骨头等,也会增加牙齿的咬合负担,引发咬合创伤。
病史因素:有牙齿缺失未及时修复、正畸治疗过程中牙齿移动等情况的患者,可能会改变原有的咬合关系,导致咬合创伤,进而出现牙齿松动和疼痛。
二、应对措施
1.及时就医检查
无论是哪个年龄段的人群,出现大板牙松动且疼痛的情况都应尽快前往口腔科就诊。医生会通过口腔检查、X线等检查手段,明确病因。对于儿童,家长应及时带其就医,避免延误病情导致牙齿问题加重;成年人也应重视,及时就诊以确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2.牙周炎的治疗
非手术治疗:如果是牙周炎引起,首先会进行牙周基础治疗,包括龈上洁治(洗牙)、龈下刮治等,去除牙菌斑、牙结石等局部刺激因素。对于伴有全身疾病(如糖尿病)的患者,需要积极控制基础疾病,以提高牙周治疗的效果。在治疗过程中,患者要严格遵循医生的口腔卫生指导,按时复诊,持续维护口腔卫生。
手术治疗:如果牙周炎病情较重,基础治疗效果不佳,可能需要进行牙周手术,如牙周翻瓣术等,以彻底清除牙周袋内的病变组织,促进牙周组织的修复和再生。
3.外伤的处理
儿童外伤:儿童牙齿外伤后,家长应首先观察牙齿的情况,如有出血,可用干净的纱布或棉球压迫止血。及时带孩子到口腔科就诊,医生会根据牙齿外伤的程度进行相应处理。如果是轻度的牙齿松动,可能会进行简单的固定观察;如果牙齿折断等情况较严重,可能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根管治疗、拔牙等处理。
成年人外伤:成年人牙齿外伤后,应立即停止咀嚼硬物,避免进一步损伤牙齿。尽快到口腔科就诊,医生会评估牙齿外伤的程度。对于牙齿松动不严重的情况,可能会进行固定治疗;如果牙齿折断严重无法保留,则需要拔除后考虑修复治疗。
4.咬合创伤的治疗
对于咬合创伤引起的牙齿松动和疼痛,首先需要调整咬合关系。医生会通过调颌等方法,去除过高的咬合点,缓解牙齿的咬合压力。如果是因牙齿排列不齐等原因导致的咬合创伤,可能需要进行正畸治疗来重新排列牙齿,建立正常的咬合关系。在治疗过程中,患者要注意避免再次咬硬物,遵循医生的医嘱进行咬合调整后的口腔护理和复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