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肌瘤是子宫平滑肌组织增生形成的良性肿瘤,30-50岁女性多见,多数无症状,有症状者表现为经量增多等,B超等可查,治疗分随访、药物、手术;子宫癌包括子宫内膜癌和子宫肉瘤,子宫内膜癌多见于围绝经期等,表现为阴道流血等,子宫肉瘤相对少见,表现为腹部包块等,检查有影像学和病理学,治疗分别以手术为主辅以其他治疗,不同年龄患者治疗选择有差异。
一、定义与性质
子宫肌瘤:是子宫平滑肌组织增生形成的良性肿瘤,由子宫平滑肌细胞及少量纤维结缔组织组成,常见于30~50岁女性,病因可能与女性性激素相关。
子宫癌:主要指子宫内膜癌,是发生于子宫内膜的一组上皮性恶性肿瘤,多见于围绝经期和绝经后女性,其发生与雌激素长期刺激、肥胖、高血压、糖尿病等因素有关;还有子宫肉瘤,是源于子宫肌层或肌层内结缔组织和内膜间质的恶性肿瘤,相对少见。
二、临床表现差异
子宫肌瘤
症状:多数患者无症状,仅在体检时发现。有症状者主要表现为经量增多及经期延长,这是由于肌瘤使宫腔增大、子宫内膜面积增加并影响子宫收缩等;还可出现下腹包块,当肌瘤较大时可于下腹触及质硬、形态不规则的包块;白带增多,若肌瘤发生坏死、溃疡、感染时,可有脓性白带;压迫症状,如压迫膀胱可引起尿频、尿急,压迫直肠可引起便秘等。不同年龄女性因激素水平不同,症状表现可能有差异,比如年轻女性可能更关注月经改变对生育的影响,围绝经期女性则更在意月经紊乱等症状对生活质量的影响。
子宫癌
子宫内膜癌:主要表现为阴道流血,绝经后患者多表现为绝经后阴道流血,量一般不多;未绝经者可表现为经量增多、经期延长或月经紊乱;阴道排液多为血性液体或浆液性分泌物,合并感染时可有脓血性排液,有恶臭;晚期患者可出现下腹疼痛、贫血、消瘦等全身症状。
子宫肉瘤:主要症状是腹部包块,短期内包块迅速增大;阴道不规则流血,量可多可少;若肿瘤压迫周围组织或转移,可出现相应压迫症状及转移部位症状,如压迫膀胱、直肠可出现尿频、尿急、排便困难等,肺转移可出现咳嗽、咯血等。
三、检查方法及结果区别
影像学检查
子宫肌瘤:B超是常用检查方法,可显示子宫增大,肌瘤数目、部位、大小及肌瘤内部是否均匀或液化、囊变等,肌瘤在B超下表现为低回声、等回声或高回声结节;磁共振成像(MRI)对肌瘤内部结构分辨率高,能更准确判断肌瘤大小和位置。
子宫癌
子宫内膜癌:B超检查可了解子宫大小、宫腔形状、宫腔内有无赘生物、子宫内膜厚度等;MRI有助于评估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深度、宫颈间质受累情况等;CT检查可用于判断有无子宫外转移等。
子宫肉瘤:B超可发现子宫肌层内异常回声团块;MRI对子宫肉瘤的诊断及分期有重要价值,能清晰显示肿瘤的范围、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等。
病理学检查
子宫肌瘤:最终确诊依靠病理学检查,多通过手术切除肌瘤后进行病理检查,可见子宫平滑肌细胞增生,排列成束状或漩涡状,细胞大小形态较一致。
子宫癌:子宫内膜癌的确诊需行诊断性刮宫或宫腔镜下活检,病理检查可见癌细胞;子宫肉瘤的确诊也依赖于病理检查,可发现异型的肉瘤细胞。
四、治疗原则不同
子宫肌瘤
随访观察:若肌瘤小且无症状,尤其是近绝经期女性,可每3~6个月随访一次。
药物治疗:适用于症状轻、近绝经年龄或全身情况不宜手术者,常用药物有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等,可缩小肌瘤体积,但停药后肌瘤可再次增大。
手术治疗:包括肌瘤切除术,适用于希望保留生育功能的患者;子宫切除术,适用于不要求保留生育功能或疑有恶变的患者。不同年龄患者手术方式选择需综合考虑,年轻患者尽量保留子宫功能,围绝经期及绝经后患者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子宫切除范围。
子宫癌
子宫内膜癌:以手术治疗为主,根据手术-病理分期决定是否辅以放疗、化疗等。早期患者行筋膜外全子宫切除及双侧附件切除术,有高危因素者需术后辅助放疗或化疗;晚期患者采用手术、放疗、化疗等综合治疗。
子宫肉瘤:治疗以手术为主,术后根据病理类型、分期等辅以化疗、放疗等。手术范围多为全子宫及双附件切除术,晚期患者可根据情况行肿瘤细胞减灭术等。不同年龄患者在治疗时需考虑其生育需求、身体耐受情况等,比如年轻有生育需求的子宫内膜癌患者,在严格掌握适应证的情况下可考虑保留生育功能的治疗,但子宫肉瘤一般不建议保留生育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