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应性皮炎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与遗传、免疫、皮肤屏障功能异常等有关,不同年龄阶段表现不同,有相应诊断鉴别方法,可通过基础治疗、药物治疗等进行治疗与管理,不同特殊人群有不同注意事项。
1.病因与发病机制
遗传因素:遗传易感性在特应性皮炎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研究发现多个与免疫调节、皮肤屏障功能相关的基因与特应性皮炎的发病相关。例如,丝聚蛋白(FLG)基因突变是特应性皮炎的重要遗传风险因素,丝聚蛋白功能缺失会导致皮肤屏障功能受损,使经表皮失水增加,外界变应原、刺激物等更容易进入皮肤,引发免疫反应。
免疫因素:免疫系统异常参与特应性皮炎的发病。Th2型免疫反应亢进是其重要的免疫特征,Th2细胞分泌的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5(IL-5)、白细胞介素-13(IL-13)等细胞因子增多,促进B细胞产生免疫球蛋白E(IgE),导致皮肤炎症反应。同时,皮肤中的树突状细胞等抗原呈递细胞功能异常,也会影响免疫应答,加重炎症。
皮肤屏障功能异常:皮肤屏障由角质层、皮脂膜等组成,具有保湿、阻挡外界刺激物和过敏原的作用。特应性皮炎患者皮肤屏障功能缺陷,角质层中神经酰胺、游离脂肪酸、胆固醇等脂质成分含量减少,结构异常,导致皮肤保水能力下降,对外界刺激的抵御能力减弱,容易引发炎症反应。
2.临床表现
不同年龄阶段表现
婴儿期:多在出生后2-6个月发病。好发于面部,表现为红斑、丘疹、丘疱疹,严重时可融合成片,渗出明显,搔抓后可出现糜烂、结痂等。患儿常因瘙痒而烦躁不安,影响睡眠。
儿童期:可由婴儿期演变而来,也可直接发病。分为湿疹型和痒疹型。湿疹型多发生于肘窝、腘窝、颈部等部位,表现为皮肤干燥、粗糙、肥厚、苔藓样变;痒疹型好发于四肢伸侧,为散在的圆形丘疹,质地较硬,瘙痒剧烈。
青少年及成人期:皮疹可局限或泛发,常见于肘窝、腘窝、颈部、眼睑、手背等部位。皮肤干燥,有苔藓样变、抓痕、血痂等,瘙痒严重,可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心理健康。
伴随症状:患者常伴有瘙痒,剧烈的瘙痒会导致患者反复搔抓,进一步加重皮肤损伤和炎症,形成恶性循环。部分患者可伴有过敏性鼻炎、哮喘等其他特应性疾病。
3.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主要依据病史、临床表现和相关检查。典型的临床表现如不同年龄阶段的皮肤表现、伴随的特应性疾病史等是重要的诊断依据。此外,斑贴试验可用于检测接触性过敏原;血清IgE水平常升高,但需注意其不是特异性诊断指标;皮肤活检可帮助排除其他类似皮肤病。
鉴别诊断:需与接触性皮炎、湿疹、脂溢性皮炎等疾病鉴别。接触性皮炎有明确的接触史,皮疹局限于接触部位,去除诱因后皮疹易消退;湿疹一般无明显的特应性病史,皮疹多形性但无特定好发部位;脂溢性皮炎好发于皮脂腺丰富部位,有油腻性鳞屑。
4.治疗与管理
基础治疗:
皮肤保湿:使用保湿剂是特应性皮炎治疗的基础措施,可选择合适的润肤剂,如含有神经酰胺、胆固醇等成分的保湿霜,每天多次涂抹,保持皮肤水分,修复皮肤屏障。
避免刺激因素:避免热水烫洗、过度搔抓、使用刺激性强的肥皂或清洁剂等。穿着宽松、柔软的棉质衣物,减少对皮肤的摩擦刺激。
药物治疗:根据病情严重程度选择药物。轻度患者可外用糖皮质激素软膏,如弱效的氢化可的松软膏等;中重度患者可使用钙调磷酸酶抑制剂,如他克莫司软膏、吡美莫司乳膏等,此类药物可减少糖皮质激素的使用量和不良反应。对于瘙痒明显的患者,可口服抗组胺药物,如西替利嗪等,但需注意儿童用药的安全性。
5.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婴儿患者:婴儿皮肤娇嫩,在治疗时应选择温和、刺激性小的药物和保湿剂。避免使用强效的糖皮质激素,以防引起皮肤萎缩等不良反应。家长要注意保持婴儿皮肤清洁,勤剪指甲,防止搔抓加重病情。
儿童患者: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在治疗时要考虑药物对生长发育的影响。外用药物的选择要谨慎,同时要关注儿童的心理状态,因为特应性皮炎的瘙痒和皮肤外观可能会对儿童的心理产生影响,如导致自卑等情绪,需要家长和医生共同关注儿童的心理健康。
成人患者:成人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药物的长期使用可能带来的不良反应,如长期外用糖皮质激素可能导致皮肤变薄、色素沉着等。同时,要帮助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如规律作息、合理饮食等,以减少特应性皮炎的复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