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睡觉磨牙医学称睡眠中磨牙症可发生于各年龄人群其可能由心理、咬合、睡眠、遗传及其他因素致心理因素如儿童日间情绪波动、成人高压力等咬合因素如儿童换牙期咬合未完善、成人牙齿缺失等睡眠因素如环境改变、呼吸障碍遗传因素及其他营养不均衡、药物、疾病等引起对牙齿可致牙釉质磨损、牙齿敏感等对颞下颌关节可致紊乱综合征等预防与改善儿童需家长关注心理营造轻松环境观察换牙期咬合保证营养提供舒适睡眠环境成人要调节压力保持口腔卫生改善睡眠环境调整药物治疗原发病晚上睡觉磨牙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结果了解相关内容有助减少其不良影响。
一、磨牙的定义
晚上睡觉磨牙,医学上称为睡眠中磨牙症,是指睡眠期间出现牙齿磨动或咬紧的现象,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人群,包括儿童和成人。
二、可能的原因
(一)心理因素
儿童方面:若儿童在日间受到较大的情绪波动,如紧张、焦虑、兴奋等,可能会在夜间睡眠时出现磨牙情况。例如,即将入学的儿童面对新环境可能产生紧张情绪,从而增加夜间磨牙的发生风险。成人长期处于高压力工作状态,精神持续紧张,也容易在睡眠中出现磨牙现象,像从事高强度脑力工作且压力较大的人群。
成人方面:生活中的重大事件,如家庭变故、工作中的重大挑战等,会导致心理压力增大,进而引发睡眠磨牙。
(二)咬合因素
儿童换牙期时,牙齿的咬合关系可能尚未调整完善,上下牙齿接触不均匀,就可能通过磨牙来进行自我调节。而成人如果存在牙齿缺失、牙齿过长、牙齿排列不整齐等咬合问题,也会破坏正常的咬合关系,引起夜间磨牙。比如有牙齿缺失未及时修复的患者,邻牙可能会移位,导致咬合紊乱,增加磨牙发生几率。
(三)睡眠因素
睡眠环境的改变,如睡眠环境嘈杂、光线过亮等,可能会干扰睡眠,导致睡眠过程中出现磨牙情况。儿童如果睡眠环境突然改变,如从熟悉的家庭环境到陌生的寄宿环境,可能更容易出现夜间磨牙。此外,睡眠呼吸障碍,如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在睡眠中由于气道不通畅,会通过磨牙等方式来试图改善呼吸相关的问题。
(四)遗传因素
有研究表明,磨牙症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如果家族中有磨牙症的遗传史,那么个体发生夜间磨牙的可能性相对较高。例如,父母双方都有磨牙症病史,其子女患磨牙症的概率可能比普通人群要高。
(五)其他因素
儿童营养不均衡,缺乏某些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如钙、磷、维生素D等,可能会影响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导致磨牙。比如挑食、偏食的儿童,容易出现营养摄入不足,增加夜间磨牙风险。成人如果长期服用某些药物,如抗抑郁药、抗组胺药等,也可能引起磨牙副作用。另外,一些全身性疾病,如胃肠功能紊乱、内分泌紊乱等,也可能与磨牙症的发生有关。
三、磨牙的危害
(一)对牙齿的影响
长期磨牙会导致牙齿表面的牙釉质磨损,牙本质暴露。儿童牙齿还在发育阶段,牙釉质较薄,磨损后可能会引起牙齿敏感,出现遇冷、热、酸、甜疼痛等症状,影响进食和营养摄入,进而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成人牙齿磨损严重时,可能会导致牙齿咀嚼功能下降,牙齿形态改变,影响美观和咬合功能。
(二)对颞下颌关节的影响
磨牙时咀嚼肌会持续收缩,长期如此可能会引起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儿童颞下颌关节还未完全发育成熟,长期磨牙更容易导致关节功能紊乱,出现关节疼痛、弹响、张口受限等症状,影响面部正常发育和口腔功能。成人则会出现颞下颌关节疼痛不适,影响正常的咀嚼和说话功能。
四、磨牙的预防与改善措施
(一)儿童方面
家长要关注儿童的心理状态,营造轻松的家庭氛围,帮助儿童缓解日间的紧张情绪。在儿童换牙期,要注意观察牙齿的咬合情况,如有异常及时就医。保证儿童营养均衡,不挑食、偏食,确保摄入足够的钙、磷、维生素D等营养物质。同时,为儿童提供舒适、安静的睡眠环境,避免睡眠环境的突然改变。
(二)成人方面
成人要学会调节自身压力,可通过适当的运动、冥想、瑜伽等方式缓解精神紧张。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定期进行口腔检查,及时处理咬合问题,如修复缺失牙齿、矫正牙齿排列等。改善睡眠环境,保持卧室安静、黑暗和适宜的温度。如果因药物引起磨牙,可在医生指导下调整药物。对于患有全身性疾病的成人,要积极治疗原发病,控制病情发展。
总之,晚上睡觉磨牙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了解其相关原因、危害及预防改善措施,有助于人们采取相应措施来减少磨牙对身体的不良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