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查宫外孕需从病史询问(包括月经情况、既往病史)、症状观察(腹痛、阴道流血)、体格检查(一般情况、腹部检查、盆腔检查)、辅助检查(血β-hCG测定、超声检查、阴道后穹窿穿刺、腹腔镜检查)多方面进行,不同人群排查时综合考虑各因素,综合多种检查手段全面准确排查。
一、病史询问
1.月经情况:详细了解月经周期、经期及经量情况,宫外孕患者常有停经史,但也有部分患者无明显停经史,仅表现为月经推迟数天。对于有性生活史的育龄期女性,月经异常需高度警惕宫外孕可能。例如,平素月经规律的女性,月经推迟1-2周,同时伴有腹痛、阴道流血等表现,要考虑宫外孕。
2.既往病史:询问患者既往是否有盆腔炎性疾病病史,盆腔炎性疾病可增加宫外孕的发生风险。有过盆腔手术史,如输卵管手术史等,也会影响输卵管的正常结构和功能,进而增加宫外孕几率。另外,既往有宫外孕病史者,再次发生宫外孕的可能性比正常人群高。
二、症状观察
1.腹痛:宫外孕患者常出现腹痛症状,多为一侧下腹部隐痛或酸胀感,若发生输卵管妊娠流产或破裂,会突然出现一侧下腹部撕裂样疼痛,疼痛可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这种疼痛与妊娠部位、是否流产或破裂等情况有关,例如输卵管壶腹部妊娠,多在妊娠6-8周时发生流产,出现较为剧烈的腹痛;而输卵管间质部妊娠,由于间质部肌层较厚,妊娠破裂常发生在妊娠12-16周,腹痛症状相对较严重。
2.阴道流血:常表现为不规则阴道流血,量少,呈点滴状,色暗红或深褐。一般不会超过月经量,但也有少数患者阴道流血量较多,类似月经。阴道流血是由于胚胎死亡后,激素水平下降,子宫内膜剥脱引起。
三、体格检查
1.一般情况:检查患者生命体征,如血压、脉搏等。若宫外孕发生破裂大出血,患者可出现面色苍白、脉搏细数、血压下降等休克表现。对于无明显休克的患者,一般生命体征可能相对平稳,但仍需密切监测。
2.腹部检查:下腹部有压痛、反跳痛,尤以患侧为著,但腹肌紧张程度较轻。内出血较多时,可叩诊出移动性浊音。例如,当腹腔内积血超过500ml时,可能出现移动性浊音阳性。
3.盆腔检查:阴道内可有少量暗红色血液,后穹窿饱满,有触痛。宫颈举痛或摇摆痛明显,是输卵管妊娠的主要体征之一。子宫稍大稍软,内出血多时,检查子宫有漂浮感。
四、辅助检查
1.血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测定:宫外孕时,患者血β-hCG水平较宫内妊娠低,且翻倍不良。正常宫内妊娠时,血β-hCG每1.7-2天升高一倍,而宫外孕时升高缓慢。通过动态监测血β-hCG水平,可辅助判断宫外孕。例如,若血β-hCG大于2000IU/L,经阴道超声仍未发现宫内妊娠囊,宫外孕的可能性极大。
2.超声检查
经阴道超声:是诊断宫外孕的重要方法。若在宫腔内未发现妊娠囊,而在输卵管等宫腔外部位发现妊娠囊或胎心搏动,则可确诊为宫外孕。一般在妊娠5周左右,经阴道超声可发现宫内妊娠囊,若此时宫腔内未发现而附件区发现异常包块,结合血β-hCG水平,可高度怀疑宫外孕。
经腹部超声:对肥胖患者或经阴道超声检查不满意者可采用,相对经阴道超声准确性稍低,但也能提供一定的诊断信息,可辅助判断附件区情况。
3.阴道后穹窿穿刺:是一种简单可靠的诊断方法,适用于疑有腹腔内出血的患者。若穿刺抽出暗红色不凝血,提示有腹腔内出血,宫外孕破裂的可能性大。因为腹腔内出血时,血液积聚在直肠子宫陷凹,后穹窿穿刺可抽出血液。但需要注意的是,若内出血量少、血肿位置较高或直肠子宫陷凹有粘连时,可能穿刺不出血液,不能否定宫外孕的存在。
4.腹腔镜检查:是诊断宫外孕的金标准,同时可进行治疗。腹腔镜下可直接观察到输卵管等部位的妊娠情况,若发现孕囊在宫腔外,即可确诊宫外孕。对于一些诊断不明确的患者,腹腔镜检查可明确诊断,并且对于适合手术治疗的宫外孕患者,可同时在腹腔镜下进行手术操作。
对于不同年龄、生活方式和病史的人群,排查宫外孕时需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例如,年轻育龄女性有性生活史,出现上述症状和体征时更应重点排查宫外孕;有盆腔炎病史的女性,在排查时要格外关注输卵管情况;对于有过宫外孕病史的女性,再次怀孕时排查宫外孕的频率和方法可能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调整,比如更早进行超声检查和血β-hCG监测等。在排查过程中,要遵循循证医学原则,结合多种检查手段,全面、准确地进行宫外孕的排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