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是癌前病变,因雌激素长期刺激无孕激素拮抗致内膜增生伴细胞不典型改变,发病与年龄、生活方式、病史有关,有异常子宫出血等表现,靠内膜活检等诊断,分药物和手术治疗,预后有差异需定期随访。
一、定义
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是一种子宫内膜的癌前病变,是由于子宫内膜腺体出现异常增生且伴有细胞不典型性改变,但还未达到子宫内膜癌的程度。它主要是因为体内雌激素长期刺激子宫内膜,而缺乏孕激素的拮抗,使得子宫内膜过度增生并出现细胞形态和结构的异常。
二、发病因素
年龄方面:多见于围绝经期(通常指45-55岁左右)和绝经后女性,但也可见于年轻有内分泌紊乱等情况的女性。围绝经期女性卵巢功能逐渐衰退,激素分泌失衡,绝经后女性雌激素分泌主要来自外周脂肪等组织对雄激素的转化,也容易出现雌激素相对过多的情况;年轻女性若长期存在无排卵的情况,比如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由于持续无排卵,缺乏孕激素对抗,子宫内膜长期受雌激素刺激,也易发生不典型增生。
生活方式方面:长期高脂肪饮食、肥胖的女性患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的风险较高。肥胖女性脂肪组织会将雄激素转化为雌激素,导致体内雌激素水平升高;长期服用雌激素类药物而不联合使用孕激素的女性,也会增加患病风险。
病史方面:患有多囊卵巢综合征、子宫内膜癌家族史、长期无排卵性疾病(如无排卵性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等病史的女性,发生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的概率明显高于正常人群。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存在内分泌紊乱,无排卵;有子宫内膜癌家族史的女性可能携带相关易感基因;长期无排卵性疾病使得子宫内膜持续受雌激素刺激,都为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的发生埋下隐患。
三、临床表现
异常子宫出血:是最常见的症状,表现为月经周期紊乱、经期延长、经量增多或不规则阴道流血等。例如月经周期从原本规律的28-30天变为延长至2-3个月来一次,或者经期由3-7天延长至10天以上,经量较以往明显增多等。
其他:部分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的自觉症状,仅在体检或因其他原因进行子宫内膜活检时发现。
四、诊断方法
子宫内膜活检:是诊断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的金标准。通过刮宫或宫腔镜下取子宫内膜组织进行病理检查,显微镜下观察腺体的形态、细胞的不典型性等情况来明确诊断。例如病理检查可见腺体增生明显,排列紊乱,细胞有异型性,细胞核大、深染,核质比例增大等。
超声检查:可以了解子宫内膜的厚度、回声等情况。超声下可能发现子宫内膜增厚等异常表现,但超声检查不能确诊,只是辅助诊断的手段。例如超声显示子宫内膜厚度超过正常范围(一般非孕期子宫内膜厚度在月经周期不同阶段有变化,增生期一般不超过10mm左右,分泌期稍厚,但异常增生时可明显增厚)。
激素水平测定:检测雌激素、孕激素、促黄体生成素、促卵泡生成素等激素水平,了解体内激素状态。比如雌激素水平可能升高,孕激素水平相对不足等情况。
五、治疗原则
药物治疗:对于年轻有生育要求的患者,可采用孕激素治疗,通过使用孕激素来拮抗雌激素对子宫内膜的刺激,促使子宫内膜转化为分泌期,从而逆转不典型增生。常用的孕激素有甲地孕酮、黄体酮等。但用药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病情变化及药物不良反应。对于无生育要求的围绝经期或绝经后女性,若身体状况不适合手术,也可考虑药物治疗,但多数情况可能需要根据病情选择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对于年龄较大、无生育要求、病变范围较广或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可考虑行子宫切除术。手术方式包括全子宫切除术等。例如,当患者年龄较大,病理检查提示不典型增生有向癌转变的倾向,或者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时,子宫切除术是较为有效的治疗手段。
六、预后及随访
预后: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经过合理治疗后,多数患者可以逆转病情,但有一定的复发风险。如果能够早期发现并积极治疗,预后相对较好;如果延误治疗,部分患者可能进展为子宫内膜癌,预后则变差。
随访:患者治疗后需要定期进行随访,一般包括妇科检查、子宫内膜活检、激素水平测定等。例如治疗后每3-6个月进行一次子宫内膜活检,了解子宫内膜情况;每年进行一次妇科超声检查等,以便及时发现病情变化,一旦有复发或进展为癌的迹象,能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特殊人群方面,年轻有生育要求的患者在随访过程中要关注其生育情况及子宫内膜恢复情况;围绝经期及绝经后患者要重点监测有无复发及相关心血管等系统因激素变化带来的影响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