闭经指女性超15岁无月经初潮或建立周期后连续3个月以上无月经来潮,分原发性和继发性,继发性闭经前兆需综合判断,其核心表现包括月经周期紊乱(如间隔延长、经量减少、不规则出血)、激素相关症状(如雌激素下降、雄激素升高、泌乳素升高表现)、全身症状(如体重异常、精神压力相关症状、代谢异常);高危人群与风险因素涉及年龄生育史、生活方式、病史关联;诊断与鉴别要点包括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孕激素试验;特殊人群有青少年、育龄期、围绝经期、哺乳期女性需注意事项;预防与干预原则涵盖非药物、药物、手术干预。
一、闭经的定义与分类
闭经指女性年龄超过15岁且无月经初潮,或已建立月经周期后连续3个月以上无月经来潮,可分为原发性闭经(罕见,多与遗传或解剖异常相关)和继发性闭经(常见,占90%以上)。继发性闭经的前兆需结合生理周期变化、激素波动及伴随症状综合判断。
二、闭经前兆的核心表现
1.月经周期紊乱
1.1.月经间隔延长:正常周期(21~35天)逐渐延长至40天以上,或周期缩短至21天以下,提示卵巢功能波动。
1.2.经量减少:经血从正常量(5~80ml)逐渐减少至点滴出血,或经期缩短至1~2天,可能与子宫内膜增生不足相关。
1.3.闭经前不规则出血:非经期出现少量褐色分泌物或突破性出血,提示激素水平不稳定,常见于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或黄体功能不足。
2.激素相关症状
2.1.雌激素水平下降表现:皮肤干燥、弹性减退,阴道分泌物减少导致性交痛,骨密度降低(长期闭经者骨折风险增加)。
2.2.雄激素水平升高表现:面部痤疮、多毛(尤其口周、乳晕周围),声音低沉,可能与PCOS或肾上腺皮质增生相关。
2.3.泌乳素升高表现:非哺乳期出现乳汁分泌(溢乳),伴头痛、视力模糊(需警惕垂体瘤)。
3.全身症状
3.1.体重异常:短期内体重下降超过10%(如神经性厌食)或增加超过15%(如PCOS),均可通过下丘脑-垂体-卵巢轴(HPO轴)抑制月经。
3.2.精神压力相关症状:长期焦虑、抑郁或过度运动(如运动员)可导致功能低下性闭经,伴失眠、易怒。
3.3.代谢异常:血糖波动(如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异常(甲亢或甲减)均可通过影响激素代谢导致闭经。
三、高危人群与风险因素
1.年龄与生育史:40岁以下女性闭经需警惕卵巢早衰(POI),发病率约1%;40岁以上女性闭经需排查围绝经期综合征。
2.生活方式:BMI<18.5(低体重)或>25(肥胖)者闭经风险增加3倍;长期熬夜、吸烟者HPO轴功能抑制风险升高。
3.病史关联: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闭经风险较健康人群高5倍;既往宫腔操作史(如人流)可能导致宫腔粘连引发闭经。
四、诊断与鉴别要点
1.实验室检查:血清FSH>25IU/L提示卵巢早衰;血清PRL>100ng/ml需排查垂体泌乳素瘤;甲状腺功能检查(TSH、FT4)异常可解释30%的闭经病例。
2.影像学检查:盆腔超声可评估子宫内膜厚度(<5mm提示无排卵)、卵巢多囊样改变;头颅MRI用于排除垂体肿瘤。
3.孕激素试验:口服黄体酮10mg/日×10天,停药后无撤退性出血提示雌激素水平低下;雌孕激素序贯试验阴性需排查子宫性闭经(如Asherman综合征)。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青少年女性:闭经可能伴随快速生长或第二性征发育延迟,需排除Turner综合征(染色体45,X);长期闭经可能导致骨龄落后,影响最终身高。
2.育龄期女性:闭经可能掩盖妊娠(需首先排除),或提示多囊卵巢综合征(影响生育);长期无排卵可导致子宫内膜增生甚至癌变。
3.围绝经期女性:40~45岁闭经需与卵巢早衰鉴别,后者需激素替代治疗(HRT)预防骨质疏松;45岁以上闭经需评估心血管风险。
4.哺乳期女性:产后1年内闭经属生理现象,但需注意避孕(哺乳期可能排卵);哺乳期超过1年仍闭经需排查席汉综合征(产后大出血导致垂体坏死)。
六、预防与干预原则
1.非药物干预:保持BMI在18.5~24.9,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避免极端节食或暴食;管理压力(如正念冥想)。
2.药物干预:雌激素缺乏者可用雌二醇凝胶(需医生评估);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可用二甲双胍改善胰岛素抵抗;垂体瘤患者需溴隐亭或多巴胺激动剂。
3.手术干预:宫腔粘连者需宫腔镜分离;垂体瘤压迫视交叉者需经鼻蝶窦手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