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耳炎分急性和慢性两种,急性多由感染致中耳腔积液等影响声音传导,多数及时治听力可恢复,少数严重或儿童易听力受损;慢性多由急性迁延致鼓膜穿孔等影响传导,部分患者会耳聋;预防需增强免疫力、避免耳部感染(如游泳后排水、正确喂奶),积极治急性中耳炎、注意耳部卫生(避免掏耳受伤、防感冒等上感),中耳炎致耳聋与病情及治疗等有关,采取有效预防治疗可降风险。
中耳炎是累及中耳(包括咽鼓管、鼓室、鼓窦及乳突气房)全部或部分结构的炎性病变,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一般来说,中耳炎不一定会导致耳聋,但如果病情严重且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就有可能引发听力下降甚至耳聋的情况。
急性中耳炎引发听力下降的机制及概率
机制:急性中耳炎多由细菌或病毒感染引起,炎症会导致中耳腔积液、鼓膜充血肿胀等。例如,当细菌感染导致中耳黏膜充血水肿,分泌物增多时,会影响声音的传导。声音是通过鼓膜振动,然后经听小骨等结构传导至内耳的,中耳腔积液会阻碍鼓膜的正常振动,从而影响声音的传导过程。
概率:大多数急性中耳炎经过及时治疗,如使用抗生素(具体药物需根据病原体类型遵医嘱选用)等,炎症消退后听力可恢复正常,只有少数严重的急性中耳炎可能会遗留轻度听力下降,但真正发展为耳聋的情况相对较少,总体概率较低,据相关统计,急性中耳炎导致永久性耳聋的发生率低于1%。但对于儿童来说,由于其耳部结构发育尚未完全成熟,急性中耳炎若未及时控制,相对成人更易出现听力受损的情况,因为儿童的咽鼓管短、宽且直,细菌等更容易侵入中耳。
慢性中耳炎引发耳聋的机制及概率
机制:慢性中耳炎多由急性中耳炎迁延不愈、反复发作所致。长期的炎症刺激会导致鼓膜穿孔、听小骨粘连或破坏、鼓室硬化等。比如,鼓膜穿孔后,外界细菌等更容易进入中耳,进一步加重炎症,而且听小骨粘连或破坏会严重影响声音的传导功能,使声音无法有效地传递到内耳。另外,鼓室硬化会使中耳结构发生病理性改变,阻碍声音的正常传导路径。
概率:慢性中耳炎患者中,约有10%-20%可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听力下降,其中部分患者会发展为耳聋。尤其是一些病情较为严重、病程较长的慢性中耳炎患者,如存在长期鼓膜穿孔、反复感染、听小骨严重破坏等情况时,耳聋的发生概率会明显增加。对于有慢性中耳炎病史的人群,特别是儿童和老年人,由于儿童耳部仍在发育,老年人身体机能衰退,耳部结构和功能更容易受到慢性炎症的不良影响,所以相对更易出现听力方面的问题。
如何预防中耳炎引发耳聋
急性中耳炎的预防及对听力的保护
增强免疫力:对于各年龄段人群,都应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来增强免疫力。比如均衡饮食,保证摄入充足的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像蔬菜(如西兰花、胡萝卜等)、水果(如苹果、橙子等)、瘦肉、鱼类等。成年人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等;儿童则要保证充足的睡眠,每天睡眠时间对于幼儿来说一般在12-14小时,学龄儿童在10-12小时,通过运动和充足睡眠等方式增强免疫力,可减少急性中耳炎的发生概率,从而降低听力受损风险。
避免耳部感染途径:在游泳时要注意姿势,避免呛水,并且选择卫生状况良好的游泳场所,游泳后及时将耳道内的水排出,可通过单脚跳跃等方式让水流出。对于婴幼儿,喂奶时要注意姿势,避免仰卧喂奶,防止奶液逆流进入咽鼓管引发中耳感染。
慢性中耳炎的预防及对听力的保护
积极治疗急性中耳炎:一旦发生急性中耳炎,要及时就医并彻底治疗。成人发现自己有急性中耳炎症状,如耳痛、听力下降、耳鸣等,应在医生指导下足量足疗程使用抗生素,一般抗生素使用疗程为7-10天左右,确保炎症完全消退,避免转为慢性中耳炎。儿童患急性中耳炎时,家长要更加重视,及时带孩子就医,因为儿童急性中耳炎转为慢性的风险相对较高,及时治疗能最大程度保护听力。
注意耳部卫生:保持耳部清洁,定期清理外耳道,但要注意方法得当,避免使用尖锐物体掏耳,以免损伤鼓膜。对于有慢性中耳炎病史的人,要避免耳部再次受伤,如头部受到撞击等,同时要预防感冒等上呼吸道感染,因为上呼吸道感染容易诱发慢性中耳炎复发,进而影响听力。老年人要注意保暖,减少上呼吸道感染的发生频率,因为老年人免疫力相对较低,上呼吸道感染后更易波及中耳引发炎症。
总之,中耳炎是否会导致耳聋与病情的严重程度、治疗是否及时等多种因素相关,通过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可以大大降低中耳炎引发耳聋的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