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团荨麻疹的内在因素包括遗传因素及免疫系统异常(分IgE介导和非IgE介导),外在因素有食物因素(含动物性和植物性食物)、药物因素(含抗生素类和解热镇痛类)、感染因素(含病毒、细菌、寄生虫感染)、环境因素(含吸入物、接触物)及其他因素(含物理因素、精神因素、内分泌因素)。
一、内在因素
(一)遗传因素
部分风团荨麻疹与遗传有一定关联。若家族中有过敏相关疾病史,比如父母患有荨麻疹等过敏性疾病,子代患风团荨麻疹的风险可能会增加。研究表明,某些基因的突变或遗传多态性可能影响机体的免疫调节等功能,使得个体更容易发生风团荨麻疹相关的免疫反应异常。
(二)免疫系统异常
1.免疫球蛋白E(IgE)介导:当机体处于过敏状态时,免疫系统会产生过量的IgE抗体。当过敏原再次进入机体后,会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结合的IgE特异性结合,促使这些细胞释放组胺等炎症介质,从而导致皮肤出现风团等荨麻疹症状。例如,对某些食物、花粉等过敏原敏感的个体,在接触相应过敏原后,就可能引发这种由IgE介导的免疫反应,进而出现风团荨麻疹。
2.非IgE介导:除了IgE介导的免疫反应外,还有一些非IgE介导的免疫机制也可能参与风团荨麻疹的发生。比如补体系统的激活等,虽然具体机制相对复杂,但也会导致炎症介质的释放,引起皮肤风团等表现。
二、外在因素
(一)食物因素
1.动物性食物:常见的有鱼虾、蟹、贝类、牛奶、鸡蛋等。以鱼虾为例,其中含有的某些蛋白质成分可能作为过敏原,被人体摄入后引发过敏反应,导致风团荨麻疹。有研究显示,约1/3的荨麻疹患者发病与食物过敏有关,而动物性食物是常见的过敏原来源之一。
2.植物性食物:如草莓、可可、番茄、葱等,也可能引起部分人的过敏反应。例如,有人食用草莓后可能会出现皮肤风团、瘙痒等荨麻疹症状。
(二)药物因素
1.抗生素类:像青霉素、头孢菌素等抗生素,是较为常见的引起荨麻疹的药物。以青霉素为例,它可作为半抗原,进入人体后与体内蛋白质结合形成完全抗原,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再次接触时就会引发过敏反应,出现风团荨麻疹等症状。
2.解热镇痛类:如阿司匹林、布洛芬等,也可能导致部分人发生药物性荨麻疹。其机制可能与药物引起的炎症介质释放等有关。
(三)感染因素
1.病毒感染:如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肝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病毒感染性疾病,可能诱发风团荨麻疹。例如,在病毒性感冒过程中,机体的免疫状态发生变化,可能会触发荨麻疹的发作。
2.细菌感染:细菌感染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及链球菌引起的败血症、扁桃体炎、慢性中耳炎、鼻窦炎、幽门螺杆菌感染等,也可导致风团荨麻疹。比如,幽门螺杆菌感染与一些慢性荨麻疹的发病可能存在关联,当幽门螺杆菌感染得到控制后,部分患者的荨麻疹症状也可能有所缓解。
3.寄生虫感染:蛔虫、钩虫、血吸虫、丝虫等寄生虫感染人体后,也可能引发机体的免疫反应,从而出现风团荨麻疹。
(四)环境因素
1.吸入物:花粉、尘螨、动物皮屑、真菌孢子、灰尘等吸入物可引起风团荨麻疹。例如,在花粉传播的季节,对花粉过敏的人接触到空气中的花粉颗粒后,就可能出现鼻塞、流涕、皮肤风团等过敏相关症状。
2.接触物:某些接触性物质,如化妆品、肥皂、橡胶制品、化纤织物等,也可能导致接触部位或全身出现风团荨麻疹。比如,有人使用了某种新的化妆品后,面部出现红斑、风团、瘙痒等表现,就是接触该化妆品引起的接触性荨麻疹。
(五)其他因素
1.物理因素
机械性刺激:如搔抓、摩擦、压力等,可引起局部风团,称为人工荨麻疹或压力性荨麻疹。例如,用手搔抓皮肤后,被搔抓部位可能会很快出现条状的风团隆起。
冷热刺激:突然的寒冷或炎热刺激也可能诱发风团荨麻疹。比如,从寒冷的室外进入温暖的室内,或者相反,部分人可能会出现皮肤风团、瘙痒等症状。
日光照射:少数人在日光照射后会发生风团荨麻疹,称为日光性荨麻疹,可能与紫外线等日光中的光线成分引起的皮肤免疫反应有关。
2.精神因素:长期的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情绪变化,可能通过影响神经系统与免疫系统的调节,诱发或加重风团荨麻疹。例如,在压力较大的工作或生活状态下,部分人原本稳定的荨麻疹病情可能会复发或加重。
3.内分泌因素:月经、妊娠等内分泌变化也可能与风团荨麻疹的发生有关。比如,有些女性在月经前期或妊娠期可能会出现荨麻疹症状,可能与体内激素水平的变化影响免疫系统等有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