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PV疫苗接种是预防宫颈癌一级预防重要手段,不同年龄人群可选合适疫苗;宫颈癌筛查包括细胞学检查和HPV检测;确诊HPV感染合并宫颈癌前病变时,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多数可自然消退,持续感染或有进展倾向可物理治疗,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需治疗,常用宫颈锥切术;确诊HPV感染合并浸润癌时,手术治疗有根治性子宫切除术和姑息性手术,放射治疗有根治性放疗,化疗有同期放化疗和辅助化疗;无论何种治疗方式,患者都需长期随访监测,关注心理状态。
一、HPV疫苗接种
HPV疫苗接种是预防宫颈癌的一级预防重要手段。二价HPV疫苗可预防16、18型HPV感染,适用于9~45岁女性;四价HPV疫苗可预防6、11、16、18型HPV感染,适用于20~45岁女性;九价HPV疫苗可预防6、11、16、18、31、33、45、52、58型HPV感染,适用于16~26岁女性。接种疫苗可有效降低感染相关型别HPV的风险,从而降低宫颈癌发生的可能性。不同年龄人群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HPV疫苗进行接种。
二、宫颈癌筛查
1.细胞学检查:常用巴氏涂片或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测(TCT),通过观察宫颈细胞形态来发现异常细胞。一般建议有性生活的女性从21岁开始进行细胞学筛查,21~29岁女性每3年进行一次TCT检查;30~65岁女性可选择每5年进行TCT联合HPV检测,或每3年单独进行TCT检查。对于年龄较大且已接种完合适HPV疫苗、宫颈病变风险较低的女性,可在医生评估后适当延长筛查间隔。
2.HPV检测:HPV检测能直接检测是否感染HPV病毒及具体型别。对于细胞学检查结果异常或单独进行HPV初筛等情况会用到。
三、确诊HPV感染合并宫颈癌前病变的治疗
1.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LSIL):多数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可自然消退,对于持续感染或病变有进展倾向的情况,可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物理治疗,如激光治疗、冷冻治疗等,通过破坏病变组织来达到治疗目的。年轻女性由于自身修复能力较强,需密切观察病变转归,而年龄较大、有其他高危因素的女性可能需要更积极的干预措施。
2.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具有进展为浸润癌的潜能,一般需要治疗。常用的治疗方法有宫颈锥切术,包括宫颈冷刀锥切术和宫颈环形电切术(LEEP)。通过切除病变组织来阻止其发展为浸润癌。对于有生育要求的女性,会在保证治疗效果的前提下尽量保留生育功能;对于无生育要求、年龄较大的女性,可能会考虑更根治性的手术方式,但需充分评估。
四、确诊HPV感染合并浸润癌的治疗
1.手术治疗
根治性子宫切除术:适用于早期浸润癌患者,根据肿瘤的分期、患者的年龄、生育需求等因素选择不同的术式,如广泛子宫切除术及盆腔淋巴结清扫术等。年轻有生育需求的早期患者,在严格掌握手术指征的情况下可考虑保留卵巢等情况,但需谨慎评估。
姑息性手术:对于晚期浸润癌患者,为了解除梗阻、出血等症状可考虑姑息性手术,如膀胱造瘘术、肠道吻合术等,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2.放射治疗
根治性放疗:适用于中晚期宫颈癌患者或无法手术的早期患者,包括外照射和内照射。外照射是利用射线从体外照射肿瘤部位,内照射是将放射源植入肿瘤组织附近进行近距离照射。放疗可能会引起一些不良反应,如放射性膀胱炎、放射性直肠炎等,在治疗过程中需密切监测并采取相应的对症处理措施。
3.化疗
同期放化疗:常用于中晚期宫颈癌的治疗,是在放疗的同时配合化疗,以增加放疗的敏感性,提高治疗效果。常用的化疗药物有顺铂等。化疗可能会导致恶心、呕吐、骨髓抑制等不良反应,需要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进行监测和支持治疗。对于儿童等特殊人群,由于其身体对化疗药物的耐受性较差,需更加谨慎评估化疗的必要性和药物剂量等。
辅助化疗:对于术后有高危复发因素的患者,如淋巴结转移、切缘阳性等,可考虑辅助化疗,以减少复发风险。
五、随访监测
无论采取何种治疗方式,患者都需要进行长期的随访监测。随访内容包括妇科检查、HPV检测、细胞学检查、影像学检查(如B超、CT、MRI等)等,以监测病情是否复发、转移等情况。一般治疗后的前2年每3~6个月随访一次,3~5年每6个月随访一次,5年以上每年随访一次。在随访过程中,要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给予心理支持,因为宫颈癌的治疗和康复过程对患者的心理影响较大,尤其是年轻患者可能会面临生育、身体形象改变等多方面的心理压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