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瘫康复包括物理治疗(关节活动度与肌力训练,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及有基础病史患者训练有别)、作业治疗(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老年、儿童及有认知障碍患者训练各有特点)、康复辅助器具使用(正确使用拐杖或助行器,不同情况患者使用需注意)及心理康复(关注患者心理,不同年龄、生活方式及有基础病史患者心理干预方式不同),多方面助力偏瘫患者康复。
一、物理治疗
(一)关节活动度训练
1.意义:对于偏瘫患者,早期进行关节活动度训练可预防关节挛缩和僵硬,维持关节正常活动范围。例如,肩关节前屈后伸、肘关节屈伸、腕关节桡尺偏等训练,能借助医护人员或患者自身健侧肢体辅助患侧肢体进行缓慢、轻柔的活动,每日可进行多次,每次每个关节活动5-10次,根据患者耐受程度逐渐增加活动幅度,但要避免暴力操作导致关节损伤。不同年龄的偏瘫患者,由于身体机能差异,活动幅度和频率可适当调整,儿童患者更需轻柔操作,防止影响骨骼发育。
2.针对因素:偏瘫导致患侧肢体长期不活动易引发关节活动受限,年龄因素会影响身体恢复能力,儿童骨骼等组织更娇嫩,需特别注意操作轻柔。
(二)肌力训练
1.阶段性训练:
早期:可进行助力运动,如在患者进行患侧肢体肌肉收缩时,医护人员或健侧肢体给予适当助力,帮助完成动作,像卧位时进行患侧下肢的抬举动作,每次助力下活动10-15次,每日3-4次。
中期:过渡到抗阻运动,可使用弹力带等简单器械给予一定阻力让患者进行肌肉收缩,如用弹力带进行患侧上肢的外展抗阻训练,根据患者肌力情况调整弹力带阻力大小,每次训练10-12次,每日3次。
后期:进行主动运动,鼓励患者完全依靠自身力量进行患侧肢体的各种活动,如步行训练等,步行训练可从平行杠内步行开始,逐渐过渡到室外步行,根据患者恢复情况逐步增加步行距离和速度。不同性别患者在肌力训练中,女性患者肌力相对较弱,训练时要更注重循序渐进,男性患者可适当增加一些强度,但也需以不引起过度疲劳为度。有不同生活方式的患者,如长期sedentary(久坐)的患者,在肌力训练开始时强度应更低,逐步适应后再增加。有基础病史的患者,如合并心血管疾病的偏瘫患者,肌力训练要密切监测心率等指标,避免因剧烈运动导致心血管负担加重。
二、作业治疗
(一)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
1.穿衣训练:教导患者如何使用患侧肢体进行穿衣,如先穿患侧衣袖,再穿健侧衣袖,脱衣时先脱健侧再脱患侧。可选择宽松、易穿脱的衣物,方便患者练习。对于老年偏瘫患者,由于关节灵活性和认知等方面的特点,可适当延长训练时间,分步骤耐心指导。儿童偏瘫患者进行穿衣训练时,要考虑其身高、体型等因素,选择适合儿童的衣物,并以游戏化的方式引导其参与训练,增加趣味性。
2.进食训练:训练患者用患侧手握住餐具进行进食,如使用勺子舀取食物送入口中。可从较软、不易洒落的食物开始训练,如糊状食物等。对于有认知障碍的偏瘫患者,进食训练时要注意观察其吞咽情况,防止误吸,可将食物切成小块,提醒患者缓慢进食。
三、康复辅助器具的使用
(一)拐杖或助行器的使用
1.使用方法:教导患者正确使用拐杖或助行器来辅助步行,如使用拐杖时,患者要保持身体直立,双手握住拐杖,先将拐杖向前移动一小步,然后迈出患侧肢体,再迈出健侧肢体;使用助行器时,双手握住助行器两侧的扶手,向前推动助行器,然后迈出患侧肢体,再迈出健侧肢体。不同年龄的患者使用时要注意调整拐杖或助行器的高度,以患者站立时手臂自然下垂,手腕处为合适高度。儿童患者使用时,要选择儿童专用的小型助行器具,并在成人监护下进行训练,确保安全。有视力障碍的偏瘫患者,使用康复辅助器具时要特别注意周围环境的安全,可先在熟悉的环境中练习,逐步过渡到陌生环境。
四、心理康复
1.重要性:偏瘫患者由于肢体功能障碍,容易出现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良好的心理状态有助于康复训练的进行。医护人员和家属要关注患者的心理变化,及时给予心理支持和疏导。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心理干预方式有所不同。儿童患者可通过游戏、讲故事等方式缓解其因身体残疾产生的焦虑情绪;老年患者可通过交流其感兴趣的话题,如回忆过去的经历等,帮助其树立康复信心。有不同生活方式的患者,如爱好社交的患者,可鼓励其与他人交流康复经验,获取支持;有孤僻生活方式的患者,要多给予陪伴和沟通,让其感受到关心和支持。有基础病史且心理负担较重的患者,要在治疗躯体疾病的同时,重点关注其心理状态,必要时可请心理医生进行专业干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