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炎的症状、诊断、高危人群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如下:典型症状包括下腹疼痛、分泌物异常、月经紊乱等,可通过观察疼痛周期、分泌物性状及月经情况自我初步判断;医学诊断依赖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分泌物培养等)、影像学检查(超声、MRI)及宫腔镜(金标准);高危人群为25~45岁性活跃女性、有产科因素或妇科手术史者、免疫抑制人群,预防需注意性卫生、严格无菌操作及控制慢性病;特殊人群中,孕期女性需密切监测并优先选择安全抗生素,绝经后女性症状不典型需排除癌变并补充雌激素,免疫抑制患者需定期监测并延长抗生素疗程。
一、子宫内膜炎的常见症状与自我初步判断
1.1典型症状表现
子宫内膜炎主要表现为下腹持续性疼痛或坠胀感,疼痛程度与炎症范围相关,急性期可能伴随高热(体温可达38.5℃~39.5℃)、寒战等全身症状,慢性期则以低热、乏力为主。阴道分泌物异常是重要特征,急性期分泌物呈脓性或血性,伴有恶臭;慢性期分泌物量多、色黄,可能夹杂血丝。月经紊乱表现为经期延长(超过7天)、经量增多(超过80ml)或非经期出血,性交后疼痛加剧也是常见表现。
1.2自我观察要点
需注意疼痛是否与月经周期相关,急性炎症多在经期或产后加重,慢性炎症则呈持续性。分泌物性状变化需结合气味判断,若出现鱼腥味或腐臭味需警惕感染。月经异常需排除子宫肌瘤、腺肌症等其他疾病,可通过记录月经周期(正常21~35天)和经量(正常5~80ml)进行初步对比。
二、医学检查与诊断方法
2.1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检查中,急性子宫内膜炎患者白细胞计数常超过10×10?/L,中性粒细胞比例>75%;C反应蛋白(CRP)可能升高至50mg/L以上。阴道分泌物培养可检测出致病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或链球菌,药敏试验能指导抗生素选择。宫颈分泌物PCR检测对支原体、衣原体感染的敏感性达95%以上。
2.2影像学检查
经阴道超声是首选影像学方法,可显示子宫内膜增厚(>10mm)、回声不均、宫腔积液(深度>3mm)等特征。磁共振成像(MRI)对软组织分辨率更高,能清晰显示子宫内膜水肿、肌层浸润等深度病变,尤其适用于复杂病例。子宫输卵管造影可辅助判断输卵管是否受累。
2.3宫腔镜检查
作为金标准,宫腔镜可直接观察宫腔形态,发现子宫内膜充血、水肿、溃疡或息肉样病变,准确率达98%以上。同时可进行定位活检,病理检查能明确炎症类型(急性/慢性)、分级(轻度/中度/重度)及是否合并癌变,对诊断不明确或治疗无效的病例具有决定性意义。
三、高危人群与预防措施
3.1高危人群特征
年龄在25~45岁性活跃期女性风险较高,尤其是多性伴侣者。产科因素中,剖宫产史、产后胎盘残留、人工流产≥3次者发病率增加2~3倍。妇科手术史(如宫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后1个月内感染风险显著上升。免疫抑制人群(如糖尿病、长期使用激素者)易发生慢性迁延性炎症。
3.2预防策略
性卫生方面,建议使用避孕套减少性传播疾病风险,避免经期性行为。产科预防需严格无菌操作,剖宫产时注意子宫切口止血,产后42天复查超声排除残留。妇科手术前需完善阴道清洁度检查(Ⅰ~Ⅱ度方可手术),术后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如头孢曲松)。慢性病患者需控制血糖(空腹<7mmol/L)、血压(<140/90mmHg),增强免疫力。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4.1孕期女性
妊娠期子宫内膜炎可能引发流产(早孕期)、胎膜早破(中晚孕期)或产后出血,需密切监测体温(>38℃需立即处理)、胎心率(正常110~160次/分)及子宫压痛。治疗优先选择青霉素类或头孢类抗生素,避免使用四环素、喹诺酮类等致畸药物。若合并绒毛膜羊膜炎,需根据药敏结果调整方案,必要时终止妊娠。
4.2绝经后女性
绝经后阴道萎缩、雌激素水平下降导致局部抵抗力减弱,感染风险增加。症状可能不典型,仅表现为少量血性分泌物或下腹隐痛,易被忽视。诊断需排除子宫内膜癌,建议结合超声(子宫内膜厚度<5mm为安全阈值)和分段诊刮。治疗需补充小剂量雌激素(如结合雌激素0.3mg/d)改善阴道环境,同时使用抗生素。
4.3免疫抑制患者
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10mg/d)、化疗药物或患有艾滋病的患者,感染可能呈隐匿性进展。需定期监测血常规(每月1次)、CRP(每周1次),若出现不明原因发热(>37.5℃持续3天)或分泌物异常,立即进行宫腔镜检查。治疗需延长抗生素疗程(14~21天),并加强支持治疗(如白蛋白输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