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于白血病活动期的女性一般不建议生孩子,经过规范治疗达缓解且病情稳定一段时间的女性可在医生评估后考虑生育,生育前需进行身体状况和遗传学评估,妊娠过程有病情复发等风险需监测应对,分娩方式要综合考虑,产后也需监测,患有白血病的女性考虑生育要在多学科指导下权衡风险保障健康。
一、疾病状态与生育的关系
白血病是一类造血干细胞的恶性克隆性疾病。处于白血病活动期的女性,身体状况通常较差,骨髓被异常细胞浸润,正常造血功能受抑制,可能存在贫血、感染、出血等症状,此时怀孕会加重身体负担,对孕妇和胎儿都有极大风险,一般不建议生孩子。而经过规范治疗达到缓解且病情稳定一段时间的女性,在医生评估后有生育的可能,但需要综合多方面因素考量。
(一)病情缓解程度
1.完全缓解标准
白血病患者达到完全缓解的标准包括骨髓象原始粒细胞+早幼粒细胞(原单+幼单或原淋+幼淋)≤5%,红细胞及巨核细胞系列正常等。只有达到较为理想的完全缓解状态,身体内白血病细胞负荷较低,才具备一定生育的基础条件。例如,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完全缓解时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绝对值≥1.5×10?/L,血小板≥100×10?/L,白细胞分类无白血病细胞,骨髓象原粒细胞Ⅰ型+Ⅱ型(原单+幼单或原淋+幼淋)≤5%,红细胞及巨核细胞系列正常等。
2.缓解时间要求
通常需要病情缓解达到一定时间,比如急性白血病一般要求缓解2-3年以上,慢性白血病可能需要病情稳定且处于较好的临床状态一段时间后,才更适宜考虑生育。这是因为长时间的缓解可以降低疾病复发对妊娠过程产生不良影响的风险。
二、生育前的评估
(一)身体状况评估
1.血常规等血液指标
要检查血常规,包括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等指标是否维持在相对正常且稳定的范围。例如血小板需要维持在一定水平,一般要求≥50×10?/L以上,以降低孕期出血的风险。同时还要检查肝肾功能等,因为白血病治疗过程中使用的药物可能对肝肾功能有影响,而妊娠过程需要良好的肝肾功能来支持。
2.脏器功能评估
进行心、肺等重要脏器的功能评估,通过心电图、胸部X线或CT等检查,了解心、肺功能是否能够耐受妊娠及分娩过程。因为妊娠和分娩会增加心肺负担,有白血病病史的女性需要确保心、肺等脏器功能正常,才能较好地度过妊娠相关阶段。
(二)遗传学评估
1.白血病相关遗传学异常
某些白血病存在特定的遗传学异常,例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费城染色体(Ph染色体)阳性等。需要评估这些遗传学异常是否会遗传给胎儿,因为白血病有一定的遗传易感性相关研究。如果存在可能遗传给胎儿的遗传学异常,医生需要与患者充分沟通生育风险,共同探讨是否选择合适的生育方式,如通过第三代试管婴儿技术等进行遗传学筛查等。
三、妊娠过程中的风险及应对
(一)孕期病情复发风险
1.疾病复发对母婴的影响
在妊娠期间,由于孕妇身体的生理变化以及免疫状态的改变等,白血病有复发的可能。一旦复发,会严重影响孕妇的健康,同时也会危及胎儿的生存。例如,复发可能导致孕妇出现严重的感染、出血等并发症,胎儿可能出现宫内生长受限、早产等情况。
2.监测与应对措施
孕期需要加强监测,包括定期进行血常规、骨髓穿刺等检查来监测白血病病情。如果发现病情有复发迹象,需要及时在血液科和产科医生的共同协作下制定治疗方案。但治疗方案的选择需要兼顾孕妇和胎儿的安全,有些药物可能对胎儿有影响,需要谨慎权衡。
(二)分娩过程的风险
1.分娩方式的选择
分娩方式的选择需要综合考虑孕妇的病情、胎儿的情况等。一般来说,如果孕妇病情稳定,胎儿情况良好,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考虑阴道分娩,但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包括预防出血、感染等措施。如果病情不稳定或者存在其他不利于阴道分娩的因素,可能需要选择剖宫产。剖宫产过程中也需要注意手术操作的安全性,减少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
2.产后恢复及病情监测
产后孕妇需要注意休息,加强营养支持,但由于身体较为虚弱,同时白血病病情可能有变化,需要密切监测血常规、骨髓象等指标,观察病情是否有复发倾向。并且产后哺乳也需要考虑所用药物是否会通过乳汁影响婴儿,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四、温馨提示
对于患有白血病的女性,在考虑生育问题时,一定要在病情稳定、经过全面评估且在多学科(血液科、产科等)医生的共同指导下进行。要充分了解生育过程中可能面临的各种风险,权衡利弊。同时,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但也不能忽视医学评估和监测的重要性,以最大程度保障自身和未来胎儿的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