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贫血一般表现为皮肤黏膜苍白,神经系统婴幼儿期有烦躁哭闹等、年长儿有头晕等,呼吸系统活动后呼吸加快加深、严重时安静也呼吸急促,循环系统有心率加快、心前区杂音,消化系统有食欲减退等,造血系统有骨髓外造血及骨髓象改变,早产儿易贫血且症状更迅速明显,有慢性病史小儿贫血症状易加重,营养不良小儿易贫血需保证合理饮食营养来预防改善。
一、一般表现
小儿贫血时皮肤、黏膜会出现苍白表现,以口唇、甲床、睑结膜等部位较为明显。这是因为贫血时血红蛋白携带氧的能力下降,导致组织器官供氧不足,从而使这些部位的血液循环相对减少,颜色变浅。婴幼儿由于皮肤较薄,黏膜嫩红,贫血时更容易观察到苍白表现。例如,正常儿童的睑结膜呈淡红色,而贫血儿童的睑结膜则呈现出苍白或淡白色。
二、神经系统症状
1.婴幼儿时期:可能会出现烦躁不安、哭闹不止等表现。这是因为缺氧影响了神经系统的代谢和功能,导致神经兴奋性增高。年龄较小的婴儿无法用语言表达不适,往往通过哭闹来体现。如果贫血持续存在,还可能影响智力发育,导致小儿对周围环境的反应迟钝、注意力不集中等。因为神经系统的正常发育需要充足的氧气供应,长期缺氧会干扰神经细胞的生长、分化和功能维持。
2.年长儿时期:可能会出现头晕、耳鸣、记忆力减退等症状。这是由于脑部供血、供氧不足,影响了脑部的正常生理功能。年长儿能够用语言表达自身的不适,会主诉头晕等情况,并且可能因为记忆力减退而影响学习效率。
三、呼吸系统症状
在活动后,小儿可能会出现呼吸加快、加深的表现。这是身体的一种代偿机制,试图通过增加呼吸频率和深度来摄取更多的氧气,以弥补贫血导致的缺氧状态。例如,正常小儿在安静状态下呼吸频率相对稳定,而贫血小儿在行走、奔跑等轻微活动后,呼吸会明显加快,以满足身体对氧气的需求。如果贫血较为严重,在安静状态下也可能出现呼吸急促的情况,这是因为身体已经无法通过代偿来缓解缺氧状态,需要更多的氧气供应。
四、循环系统症状
1.心率加快:为了保证机体的血液循环和氧气供应,心脏会加快搏动频率,以增加心输出量。年龄越小,这种代偿反应可能越明显。例如,正常婴儿的心率在安静状态下约为110-130次/分钟,而贫血婴儿的心率可能会超过140次/分钟。长期的心率加快会增加心脏的负担,导致心脏扩大,甚至发展为心力衰竭。这是因为心脏长期处于高负荷工作状态,心肌会逐渐肥厚、扩大,最终影响心脏的泵血功能。
2.心前区出现杂音:严重贫血时,可能会在心脏听诊时发现心前区有收缩期杂音。这是由于血流速度加快,形成湍流而产生的杂音。杂音的产生与贫血导致的血液动力学改变有关,当血液流经心脏时,流速和流向的变化会引起血管壁的振动,从而产生杂音。
五、消化系统症状
小儿贫血时可能会出现食欲减退、消化不良、腹胀、腹泻等症状。这是因为贫血影响了消化系统的血液供应和胃肠功能。胃肠道黏膜缺血缺氧,会导致消化酶分泌减少,胃肠蠕动减慢,从而出现食欲下降、消化不良等表现。例如,小儿可能会对平时喜欢的食物兴趣降低,进食量减少,并且容易出现腹胀、腹泻等胃肠道不适症状。长期的消化功能紊乱还可能影响小儿的营养吸收,进一步加重贫血的程度,形成恶性循环。
六、造血系统表现
1.骨髓外造血:婴幼儿时期,由于骨髓造血储备能力较低,当发生贫血时,会出现骨髓外造血反应。表现为肝、脾和淋巴结肿大,外周血中可出现有核红细胞、幼稚粒细胞等。这是机体的一种代偿机制,通过动员肝、脾等组织恢复造血功能来弥补骨髓造血的不足。例如,正常情况下肝、脾等组织的造血功能很弱,但在贫血时,它们会重新参与造血过程,导致体积增大。
2.骨髓象改变:不同类型的贫血骨髓象会有相应的特征性改变。例如,缺铁性贫血时,骨髓增生活跃,以红系增生为主,红系中以中、晚幼红细胞为主,细胞体积较小,细胞质少,染色偏蓝,呈现“核老浆幼”的特点;巨幼细胞性贫血时,骨髓中可见巨幼红细胞等异常改变。这些骨髓象的改变是诊断贫血类型的重要依据之一,通过骨髓穿刺检查可以观察到这些变化,从而明确贫血的病因和类型。
特殊人群方面,早产儿由于自身造血储备相对不足,更容易发生贫血,且出现上述症状可能更为迅速和明显。对于有慢性病史的小儿,如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等基础疾病的小儿,本身就存在缺氧情况,发生贫血时症状可能会加重,需要更加密切地观察和及时处理。在生活方式上,营养不良的小儿更容易发生贫血,出现相应症状的风险也更高,因此需要保证小儿合理的饮食营养,以预防和改善贫血症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