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智齿有预防智齿相关疾病(如冠周炎、避免邻牙受损)、改善口腔咬合关系、降低口腔肿瘤风险等好处,也有术后短期不适(疼痛、肿胀、出血)、术后感染风险、影响咀嚼和进食、对邻牙及牙槽骨有相对较少见但存在的影响、特殊人群有风险(孕妇、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疾病患者需谨慎评估)等坏处。
一、拔智齿的好处
1.预防智齿相关疾病
预防智齿冠周炎:智齿萌出不全或阻生时,牙冠周围软组织发生的炎症是常见口腔疾病。正常萌出的智齿有足够空间,不易导致冠周软组织覆盖形成盲袋,而阻生智齿常部分萌出,牙冠与周围软组织之间形成较深盲袋,食物残渣易积存且不易清洁,细菌滋生引发冠周炎,反复炎症会给患者带来疼痛、张口受限等不适,严重时可导致间隙感染等并发症。例如,有研究统计显示,拔除阻生智齿后,智齿冠周炎的复发率显著降低。
避免邻牙受损:倾斜阻生的智齿会向邻牙方向生长,对邻牙造成挤压,导致邻牙牙根吸收、牙槽骨吸收等,影响邻牙的稳固性和正常功能。通过拔除阻生智齿可防止邻牙进一步受损,保存邻牙的正常解剖结构和功能。如临床观察发现,很多因阻生智齿导致邻牙吸收的患者,拔除阻生智齿后,邻牙的吸收进程停止,部分患者邻牙的牙槽骨还可逐渐恢复。
2.改善口腔咬合关系
对于一些因智齿阻生导致的咬合紊乱情况,拔除智齿后可使上下牙列的咬合关系恢复正常。比如部分患者由于智齿阻生,下颌运动受限,咬合关系异常,拔除智齿后,下颌运动恢复正常范围,咬合关系得到改善,有助于提高咀嚼效率,使咀嚼功能更协调。
3.降低口腔肿瘤风险
长期存在的阻生智齿可能会增加口腔肿瘤的发生风险,虽然这种情况相对较少见,但拔除阻生智齿可去除潜在的致癌因素。有研究表明,阻生智齿区域发生口腔鳞状细胞癌等肿瘤的概率比正常口腔区域略高,及时拔除阻生智齿对降低口腔肿瘤风险有一定意义。
二、拔智齿的坏处
1.术后短期不适
疼痛:拔牙术后一般会有不同程度疼痛,尤其是创伤较大的阻生智齿拔除后,疼痛可能较为明显,多数患者在术后1-2天内疼痛较剧烈,可能影响进食和睡眠。不过随着时间推移,疼痛会逐渐缓解。例如,对于简单萌出的智齿拔除,疼痛相对较轻,而复杂阻生智齿拔除后疼痛持续时间可能较长。
肿胀:拔除智齿后,尤其是阻生智齿拔除,局部组织会出现肿胀,一般在术后24-48小时达到高峰,然后逐渐消退。肿胀可能会影响面部外观,给患者带来不适。不同患者肿胀程度有所差异,与智齿阻生程度、手术创伤大小等因素有关。
出血:术后创面可能会有少量渗血,一般可自行停止。但对于一些凝血功能异常的患者或创伤较大的拔牙手术,可能会出现术后出血较多的情况,需要医生进行处理。例如,有血液系统疾病的患者,拔牙后出血风险相对较高,需要在术前评估凝血功能,并采取相应预防措施。
2.术后感染风险
拔牙术后如果口腔卫生不良,细菌容易在创面滋生,引发感染。表现为拔牙创疼痛加剧、红肿加重、有脓性分泌物等。尤其是阻生智齿拔除后,由于创伤大,感染风险相对较高。患者术后需要保持口腔清洁,按照医生要求进行护理,降低感染风险。
3.影响咀嚼和进食
在术后恢复阶段,由于拔牙侧疼痛、肿胀等原因,患者可能会影响正常咀嚼功能,导致进食受限,需要进食软食或流食,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患者的营养摄入,尤其是对于一些原本咀嚼功能就不太好的患者,可能需要更长时间来适应术后的饮食改变。
4.对邻牙及牙槽骨的影响(相对较少见但存在)
如果拔牙操作不当,可能会对邻牙造成进一步损伤,虽然这种情况在规范操作下较少发生,但仍有一定风险。另外,长期存在的智齿拔除后,牙槽骨可能会有一定程度的吸收,不过一般在合理范围内,不会对口腔功能造成严重影响,但对于一些牙槽骨条件较差的患者,需要关注术后牙槽骨的恢复情况。
5.特殊人群的风险
孕妇:孕期前3个月拔牙可能会引起流产,孕期后3个月拔牙可能会引起早产,所以孕妇拔牙需要谨慎评估,只有在必要情况下,如智齿引发严重感染等,才考虑在合适孕周进行拔牙操作,且要做好术前术后的护理。
糖尿病患者:拔牙后感染风险较高,因为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时,机体抵抗力下降。所以糖尿病患者需要在血糖控制平稳的情况下拔牙,术后要密切关注创面情况,加强口腔护理,必要时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心血管疾病患者:患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拔牙需要评估手术风险,因为拔牙可能会引起疼痛、紧张等应激反应,导致血压升高、心率加快等,增加心血管事件发生的风险。需要在病情稳定的情况下,由心内科和口腔科医生共同评估后进行拔牙操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