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龈萎缩原因有牙周疾病(慢性和侵袭性牙周炎)、刷牙方法不当、不良修复体、年龄因素、全身性疾病;治疗方法包括治疗牙周疾病(控制菌斑、牙周基础治疗、手术治疗)、纠正刷牙等不良习惯、更换合适修复体、针对全身性疾病治疗。
一、牙龈萎缩的原因
1.牙周疾病
慢性牙周炎:是导致牙龈萎缩最常见的原因。菌斑、牙石等局部刺激因素长期存在,引发牙龈的慢性炎症,炎症会破坏牙龈组织和牙槽骨,使牙龈逐渐退缩。例如,长期不注意口腔清洁,菌斑不断堆积,刺激牙周组织,随着时间推移,就会出现牙龈萎缩的情况。这种情况在各个年龄段都可能发生,尤其常见于成年人,且男性和女性都可能受到影响,生活方式上有口腔卫生不良习惯的人群风险更高。
侵袭性牙周炎:发病相对较急,病情进展快,也会导致牙龈快速萎缩。它可能与遗传等因素有关,年轻人中也可能出现,对牙周组织的破坏较为严重。
2.刷牙方法不当
不正确的刷牙方式,如用力过猛、采用横刷法等,会过度磨损牙龈缘,导致牙龈退缩。比如很多人刷牙时力度较大,并且横向来回刷,长期下来就会使牙龈受到损伤,逐渐萎缩。这种情况在各个年龄层都可能出现,尤其在刷牙习惯不良的人群中更为常见,没有正确掌握刷牙方法的人容易发生。
3.不良修复体
不合适的假牙、牙套等修复体,会对牙龈造成持续的机械刺激,引起牙龈萎缩。例如,修复体边缘不贴合,长期摩擦牙龈,就会导致牙龈组织受损退缩。这种情况在佩戴不合适修复体的人群中出现,不同年龄因佩戴修复体情况不同而有差异,一般长期佩戴不合适修复体的人风险较高。
4.年龄因素
随着年龄的增长,牙龈会出现生理性的退缩。这是一种自然的生理变化,牙龈组织会逐渐变得菲薄,牙槽骨也会有一定程度的吸收,从而导致牙龈萎缩。这种情况在老年人中较为常见,是正常的衰老表现,但也需要注意口腔维护来延缓牙龈萎缩的进一步发展。
5.全身性疾病
一些全身性疾病也可能影响牙龈健康,导致牙龈萎缩。例如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控制不佳,机体抵抗力下降,容易发生牙周感染,进而引起牙龈萎缩。此外,血液系统疾病等也可能对牙龈组织产生不良影响。这类情况在患有相关全身性疾病的人群中出现,比如糖尿病患者如果血糖长期控制不稳定,就更容易出现牙龈萎缩相关问题,不同疾病有其对应的好发人群特点。
二、牙龈萎缩的治疗方法
1.治疗牙周疾病
控制菌斑:通过正确的刷牙方法(如巴氏刷牙法)、使用牙线、牙缝刷等口腔清洁工具,有效清除牙齿表面的菌斑,减少对牙龈的刺激。例如,每天早晚采用巴氏刷牙法刷牙,每次刷牙时间不少于3分钟,配合使用牙线清理牙缝,能很好地控制菌斑。这对各个年龄层的人群都适用,尤其是有牙周疾病的患者,保持良好的口腔清洁是基础的治疗措施。
牙周基础治疗:包括洗牙(龈上洁治)和龈下刮治,去除龈上和龈下的牙石、菌斑等局部刺激因素。洗牙可以清除牙齿表面的污垢,龈下刮治则能深入牙周袋内清除感染的牙石和病变组织。对于患有慢性牙周炎等疾病的患者,通常需要进行牙周基础治疗,不同病情严重程度的患者治疗频率和具体方案可能不同,一般需要定期复诊进行治疗。
手术治疗:如果牙周炎导致的牙龈萎缩较为严重,牙槽骨吸收明显,可能需要进行牙周手术,如牙龈翻瓣术等,以修整牙龈和牙槽骨形态,促进牙龈的附着和恢复。这种手术适用于经过基础治疗后仍有较严重牙龈萎缩和牙槽骨问题的患者,手术效果因个体情况而异。
2.纠正刷牙方法等不良习惯
指导患者学习正确的刷牙方法,避免横刷法,采用巴氏刷牙法等正确的刷牙方式,减轻对牙龈的损伤。同时,要避免用力刷牙。对于儿童,家长要帮助其养成正确的刷牙习惯;对于成年人,自己要重视并改正不良刷牙习惯。这需要患者积极配合,改变长期形成的不良刷牙习惯,一般通过正确的指导和自身的坚持就能改善牙龈萎缩的情况。
3.更换合适的修复体
如果是不良修复体导致的牙龈萎缩,需要找专业医生更换合适的修复体,确保修复体边缘贴合,不刺激牙龈。患者要及时就诊,让医生检查修复体情况,根据口腔状况定制合适的修复体。不同年龄的患者根据自身修复体佩戴情况进行相应处理,一般在修复体不合适被发现后应尽快处理。
4.针对全身性疾病的治疗
对于由全身性疾病引起的牙龈萎缩,如糖尿病患者需要积极控制血糖,将血糖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以利于牙周组织的恢复。血液系统疾病等患者则需要针对原发疾病进行相应的治疗,通过控制全身性疾病来改善牙龈萎缩的状况。这类患者需要在内科和口腔科等多学科协作下进行治疗,根据具体疾病的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