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肌瘤症状有月经改变(经量增多、周期紊乱)、腹部包块、白带增多、压迫症状(压迫膀胱致尿频尿急、压迫直肠致便秘排便困难)、疼痛(肌瘤红色变性、浆膜下肌瘤蒂扭转致急性腹痛及肌瘤压迫周围组织神经致下腹坠胀腰酸背痛经期加重);成因包括激素水平(雌激素刺激肌瘤细胞生长增殖、孕激素促进肌瘤细胞有丝分裂)、遗传因素(具遗传易感性约部分患者有家族史某些基因改变相关)、干细胞突变(平滑肌干细胞突变致增殖失控形成肌瘤)、生活方式因素(肥胖使风险高、长期摄入高雌激素食物及吸烟可增加风险)、年龄和生育因素(多见于岁女性随年龄增长发病风险升高未生育女性风险高于已生育女性)。
一、子宫肌瘤的症状
(一)月经改变
经量增多:这是子宫肌瘤较常见的症状,多见于肌壁间肌瘤和黏膜下肌瘤。肌瘤使宫腔增大,子宫内膜面积增加,并影响子宫收缩,导致经量增多、经期延长。例如,一项临床研究显示,约2/3的子宫肌瘤患者存在经量增多的情况,黏膜下肌瘤患者经量增多更为显著,可导致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贫血,表现为乏力、面色苍白等。
周期紊乱:患者可能出现月经周期缩短,比如原本28-30天的周期变为20天左右,或者经期延长,月经持续时间超过7天等情况。
(二)腹部包块
当肌瘤较大时,患者可于下腹摸到包块,尤其是清晨膀胱充盈时,子宫增大,包块更易被触及。浆膜下肌瘤是向子宫浆膜面生长并突出于子宫表面的肌瘤,当肌瘤直径超过5cm时,腹部包块较易被察觉。
(三)白带增多
肌壁间肌瘤使宫腔面积增大,内膜腺体分泌增多,并伴有盆腔充血,致使白带增多。若肌瘤合并感染,还可出现脓性白带。例如,部分黏膜下肌瘤患者由于肌瘤表面发生溃疡、感染,白带可呈脓血样且伴有臭味。
(四)压迫症状
压迫膀胱:可引起尿频、尿急,较大的肌瘤压迫膀胱,使膀胱容量减小,患者排尿次数增多。
压迫直肠:可导致便秘、排便困难等,肌瘤向前或向后生长,压迫到直肠时,影响直肠的正常蠕动和排便功能。
(五)疼痛
一般情况下子宫肌瘤患者无疼痛症状,但当肌瘤发生红色变性时,可出现急性腹痛,伴有发热。浆膜下肌瘤蒂扭转时,也会发生急性腹痛。另外,肌瘤压迫周围组织、神经,可引起下腹坠胀、腰酸背痛等,在月经期时,由于盆腔充血,这些症状可能会加重。
二、子宫肌瘤的成因
(一)激素水平
雌激素:子宫肌瘤是一种激素依赖性肿瘤,雌激素可以刺激子宫肌瘤细胞的生长和增殖。女性体内雌激素水平升高时,会促进肌瘤的生长。例如,在生育期女性,由于卵巢功能活跃,雌激素分泌相对较多,子宫肌瘤的发生率相对较高。青春期前女性很少发生子宫肌瘤,而绝经后肌瘤通常会萎缩,这与雌激素水平的变化密切相关。
孕激素:孕激素也可能参与子宫肌瘤的发生发展。孕激素可以促进肌瘤细胞的有丝分裂,从而促进肌瘤生长。研究发现,孕激素受体在子宫肌瘤组织中表达升高,提示孕激素与子宫肌瘤的关系密切。
(二)遗传因素
子宫肌瘤具有一定的遗传易感性。有研究表明,约25%-50%的子宫肌瘤患者有家族史,某些基因的突变或多态性与子宫肌瘤的发生相关。例如,染色体12q、14q、19q等区域的基因改变可能与子宫肌瘤的发病有关,携带相关遗传易感性基因的人群患子宫肌瘤的风险相对较高。
(三)干细胞突变
平滑肌干细胞的突变可能是子宫肌瘤发病的重要原因之一。正常的子宫平滑肌干细胞发生突变后,增殖失控,逐渐形成子宫肌瘤。这些突变的干细胞具有异常的增殖能力,不断分化形成肌瘤组织,导致肌瘤的生长和发展。
(四)生活方式因素
肥胖:肥胖女性患子宫肌瘤的风险高于体重正常的女性。这是因为脂肪组织可以分泌雌激素,肥胖者体内雌激素水平相对较高,长期刺激子宫肌层,增加了子宫肌瘤的发生风险。例如,体重指数(BMI)≥25的女性患子宫肌瘤的几率比BMI<25的女性高。
饮食:长期摄入高雌激素的食物,如蜂王浆、雪蛤等,可能会增加体内雌激素水平,从而增加患子宫肌瘤的风险。另外,吸烟也可能与子宫肌瘤的发生有关,吸烟会影响激素代谢等,进而对子宫肌瘤的发生起到一定作用。
(五)年龄和生育因素
年龄:子宫肌瘤多见于30-50岁的女性,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病风险有升高趋势。这与女性在不同年龄段的激素水平变化相关,生育期女性激素水平活跃,更易发生子宫肌瘤。
生育:未生育的女性患子宫肌瘤的风险高于已生育的女性。妊娠可使肌瘤缩小,产后由于激素水平的变化,肌瘤可能会有一定程度的增大,这可能与妊娠时体内激素的变化对肌瘤的影响有关。未生育女性由于没有经历过妊娠和分娩过程中的激素变化调节,子宫肌瘤发生的几率相对增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