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性淋巴瘤是起源于淋巴结和淋巴组织的良性肿瘤性疾病,可分为滤泡性淋巴瘤、边缘区淋巴瘤等类型,病因与遗传、感染、免疫、化学物质接触等有关,表现为无痛性淋巴结肿大等,诊断靠影像学和病理检查,治疗有观察等待、针对病因、手术等原则,预后相对较好但需长期随访,不同人群预后有差异且部分可能转化为恶性淋巴瘤。
一、定义与分类
良性淋巴瘤是一组起源于淋巴结和淋巴组织的良性肿瘤性疾病。从组织学上主要可分为滤泡性淋巴瘤、边缘区淋巴瘤等类型。滤泡性淋巴瘤在显微镜下可见肿瘤性滤泡呈结节状生长,细胞形态相对较一致;边缘区淋巴瘤则包括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等,常与慢性炎症刺激等因素相关。
二、病因
目前其确切病因尚未完全明确,但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遗传因素可能起到一定作用,有家族成员患淋巴瘤病史的人群相对更易发生良性淋巴瘤;感染因素方面,例如EB病毒感染可能与某些类型的良性淋巴瘤发病相关,研究发现部分边缘区淋巴瘤患者存在EB病毒感染证据;免疫因素也有影响,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免疫系统功能异常,可能增加良性淋巴瘤的发病风险,比如患有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病的人群,发生良性淋巴瘤的几率较正常人有所升高;此外,长期接触某些化学物质,如苯及其衍生物等,也可能与良性淋巴瘤的发生存在一定关联。
三、临床表现
症状表现:多数患者主要表现为无痛性淋巴结肿大,常见于颈部、腋窝、腹股沟等部位的淋巴结,淋巴结质地一般较韧,可活动,早期大小可能从黄豆到核桃不等。部分患者可能伴有发热、盗汗、体重减轻等全身症状,但相对恶性淋巴瘤来说,全身症状出现的几率较低且程度较轻。如果是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发生在胃肠道等部位时,可能出现腹痛、腹胀、消化不良、便血等消化系统症状;发生在呼吸道时,可能有咳嗽、咳痰等表现。
不同人群表现差异:儿童患者良性淋巴瘤的临床表现可能与成人有所不同,儿童淋巴结相对更活跃,肿大的淋巴结可能增长速度稍快,且可能因儿童表述能力有限,家长需更关注孩子无痛性淋巴结进行性肿大等情况;老年患者机体免疫力相对较低,可能更容易合并一些基础疾病,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其全身状况,比如是否有心肺功能不全等情况影响治疗方案的选择。
四、诊断方法
影像学检查:超声检查可初步判断淋巴结的大小、形态、结构等情况,有助于发现浅表淋巴结的异常肿大;CT检查对于深部淋巴结以及脏器内是否有淋巴瘤累及的情况能更清晰地显示,例如胸部CT可以观察纵隔、肺门等部位淋巴结情况;PET-CT检查则能从代谢层面更准确地判断淋巴瘤的病变范围和活性,对于良性淋巴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它可以发现全身潜在的淋巴瘤病灶。
病理检查:是确诊良性淋巴瘤的金标准。通过淋巴结活检或其他受累组织的活检,将组织送病理科进行显微镜下观察,依据细胞形态、结构等特征来明确是否为良性淋巴瘤以及具体的病理类型。例如对于怀疑为滤泡性淋巴瘤的患者,病理检查可看到典型的滤泡样结构及特征性的细胞组成。
五、治疗原则
观察等待:对于一些无症状、病情稳定且生长缓慢的良性淋巴瘤患者,尤其是部分边缘区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如果没有明显的症状且病变无进展,可以采取观察等待的策略,定期进行复查,包括影像学检查和体格检查等,密切监测病情变化。
针对病因治疗:如果良性淋巴瘤与感染因素相关,如EB病毒感染相关的边缘区淋巴瘤,在排除其他严重情况后,可能需要针对感染进行相应处理,但一般感染控制后淋巴瘤不一定能完全消退,需结合淋巴瘤本身情况综合判断;对于与自身免疫病相关的良性淋巴瘤,在治疗淋巴瘤的同时,需要对自身免疫病进行评估和适当处理,以维持机体免疫平衡。
手术治疗:当良性淋巴瘤导致局部压迫症状或影响脏器功能时,可考虑手术切除受累的淋巴结或组织,例如胃肠道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引起严重腹痛、肠梗阻等情况时,手术切除病变组织可能是一种治疗选择,但手术只是局部治疗,术后仍需密切随访。
六、预后情况
良性淋巴瘤的预后相对较好。大多数患者经过适当的治疗或观察等待后,病情可以得到较好的控制,肿瘤生长缓慢或稳定,一般不会像恶性淋巴瘤那样迅速进展危及生命。但需要长期随访,因为部分良性淋巴瘤可能存在转化为恶性淋巴瘤的潜在风险,尤其是在一些特定类型中,虽然转化几率较低,但仍需密切监测病情变化,以便及时发现可能出现的病情转变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对于不同人群来说,儿童患者预后一般也较好,但需要关注治疗对其生长发育等方面的影响;老年患者预后则与自身基础健康状况密切相关,基础健康状况良好的老年患者预后相对较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