卵巢恶性肿瘤是起源于卵巢组织的恶性肿瘤含多种病理类型,病因有遗传(约一成与遗传相关如BRCA1/BRCA2突变携带者风险高)、内分泌(初潮过早、绝经延迟、未生育等影响内分泌平衡增风险)、环境(长期接触滑石粉等或污染环境增发病几率),分类及特点为上皮性占比高好发中老年早期多无症状,生殖细胞多见于年轻女性,性索间质相对少见部分有内分泌功能,临床表现早期多无明显症状易忽视,进展期可触及肿块、腹水、消瘦等,诊断靠影像学、肿瘤标志物检测及病理活检,治疗以手术为主术后常辅助化疗,特定基因突变可用靶向治疗,特殊人群中年轻患者评估保留生育功能可行性,老年患者综合评估个体化治疗,遗传高危人群定期监测或考虑预防性切除。卵巢恶性肿瘤是起源于卵巢组织的恶性肿瘤,涵盖多种病理类型,病因包括约10%与遗传相关(如BRCA1/BRCA2基因突变携带者风险高)、内分泌因素(初潮过早、绝经延迟、未生育等影响内分泌平衡增风险)、环境因素(长期接触滑石粉等或污染环境增发病几率),分类及特点有上皮性占比高好发中老年早期多无症状,生殖细胞多见于年轻女性,性索间质相对少见部分有内分泌功能,临床表现早期多无明显症状易忽视,进展期可触及肿块、腹水、消瘦等,诊断靠影像学、肿瘤标志物检测及病理活检,治疗以手术为主术后常辅助化疗,特定基因突变可用靶向治疗,特殊人群中年轻患者评估保留生育功能可行性,老年患者综合评估个体化治疗,遗传高危人群定期监测或考虑预防性切除。
一、定义
卵巢恶性肿瘤是起源于卵巢组织的恶性肿瘤,涵盖多种病理类型,包括上皮性癌(如浆液性癌、黏液性癌等)、生殖细胞肿瘤(如卵黄囊瘤、未成熟畸胎瘤等)、性索间质肿瘤(如颗粒细胞瘤、支持-间质细胞瘤等),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严重威胁女性健康。
二、病因
1.遗传因素:约10%的卵巢恶性肿瘤与遗传相关,如BRCA1/BRCA2基因突变携带者,患卵巢癌的风险显著升高,此类人群需密切关注卵巢健康。
2.内分泌因素:初潮过早(<12岁)、绝经延迟(>55岁)、未生育或不孕等情况,可能影响卵巢内分泌平衡,增加卵巢恶性肿瘤发生风险。
3.环境因素:长期接触滑石粉、石棉等物质,或长期处于污染环境中,可能对卵巢组织产生不良影响,增加发病几率。
三、分类及特点
1.上皮性卵巢癌:占卵巢恶性肿瘤的70%~80%,好发于50~60岁女性,早期多无特异症状,发现时往往已属晚期。
2.生殖细胞肿瘤:多见于年轻女性,其中卵黄囊瘤恶性程度高,未成熟畸胎瘤具有恶性潜能,可根据病理分级判断预后。
3.性索间质肿瘤:相对少见,部分肿瘤具有内分泌功能,可导致女性出现雌激素异常增高相关表现,如月经紊乱、乳腺增生等。
四、临床表现
1.早期表现:多无明显症状,部分患者可能仅感腹部不适、腹胀等,易被忽视。
2.进展期表现:随肿瘤增大可触及腹部肿块,出现腹水导致腹胀加重,还可伴有消瘦、乏力等全身症状;晚期肿瘤转移时,可出现转移部位相关症状,如胸腔转移导致胸水、骨转移引起骨痛等。
五、诊断方法
1.影像学检查:超声检查可初步判断卵巢肿块的性质、大小及与周围组织关系;CT、MRI等检查有助于更精准评估肿瘤范围及转移情况。
2.肿瘤标志物检测:CA125是上皮性卵巢癌较常用的标志物,生殖细胞肿瘤相关标志物有AFP(甲胎蛋白)、hCG(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等,性索间质肿瘤可检测雌激素、睾酮等激素水平。
3.病理活检:通过腹腔镜手术或剖腹探查获取肿瘤组织进行病理检查,是明确诊断的金标准。
六、治疗原则
1.手术治疗:是主要治疗手段,早期患者可行全面分期手术,晚期患者尽可能切除原发灶及转移灶,以改善预后。
2.化疗:术后常需辅助化疗,根据肿瘤病理类型及分期选择合适的化疗方案,如上皮性卵巢癌常用铂类联合紫杉醇方案。
3.靶向治疗:对于特定基因突变的患者,可应用靶向药物治疗,如BRCA突变的卵巢癌患者可考虑PARP抑制剂等靶向药物。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年轻患者:需充分评估保留生育功能的可行性,在保障肿瘤治疗效果的前提下,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保留部分卵巢组织及生育潜力,但需严格遵循肿瘤治疗的无瘤原则。
2.老年患者:需综合评估身体状况、心肺功能等,选择个体化治疗方案,注重治疗过程中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关注,合理权衡手术、化疗等治疗手段的利弊。
3.遗传高危人群:携带BRCA1/BRCA2等基因突变的女性,建议定期进行卵巢超声及肿瘤标志物监测,必要时可考虑预防性卵巢输卵管切除术,以降低卵巢恶性肿瘤发生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