咽喉癌早期症状包括声音嘶哑(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人群表现有差异)、咽喉异物感或吞咽不适(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人群情况不同)、颈部肿块(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人群需关注)、咳嗽(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人群有相应特点)。
年龄因素:不同年龄段人群均可能出现,但对于长期用声过度的人群,如教师、歌手等,更需警惕。因为长期不当用声可能损伤喉部组织,增加咽喉癌风险,进而引发声音嘶哑。一般来说,正常用声情况下突然出现声音嘶哑且持续超过2周未缓解,应及时就医排查。
性别因素:无明显性别差异,但男性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方式相对较多,若有长期吸烟史(每日吸烟20支以上且持续10年以上),同时出现声音嘶哑,患咽喉癌的风险会显著升高。
生活方式:长期吸烟、过度饮酒、长期接触粉尘或化学性刺激性物质(如长期处于装修污染环境中,空气中含有甲醛等有害物质)的人群,声音嘶哑更应引起重视。例如,每天饮酒量相当于50度白酒100ml以上,持续多年,加上吸烟,双重刺激喉部,易导致咽喉癌早期声音嘶哑症状出现。
病史:有咽喉部慢性炎症病史,如慢性喉炎反复发作,未经规范治疗的患者,出现声音嘶哑时要考虑咽喉癌可能,因为慢性炎症长期刺激可能导致喉部组织发生病变。
咽喉异物感或吞咽不适
年龄方面:各年龄段均可发生,但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对咽喉部不适的感知可能相对不敏感,若出现不明原因的咽喉异物感或吞咽不适,更要仔细排查。比如60岁以上老人,既往无明显胃肠道疾病,却经常感觉咽喉有东西堵着,吞咽时有梗阻感,要警惕咽喉癌。
性别方面:无特定性别倾向,但女性若有长期精神压力大、情绪波动大的情况,可能会加重咽喉异物感的主观感受。例如长期处于高压力工作状态的女性,本身植物神经功能容易紊乱,可能放大咽喉部的不适感觉,同时要注意是否存在咽喉癌风险。
生活方式:饮食过烫、喜食辛辣刺激性食物的人群,如长期每天食用大量辣椒、麻辣烫等,会反复刺激咽喉黏膜,容易出现咽喉异物感或吞咽不适,进而增加咽喉癌发生几率。另外,有不良饮食习惯,如进食过快、咀嚼不充分,也会对咽喉造成机械性刺激,长期如此可能引发病变。
病史:有胃食管反流病史的患者,胃酸反流至咽喉,长期刺激咽喉黏膜,容易导致咽喉出现异物感、吞咽不适,此时要区分是反流性咽喉炎还是咽喉癌,需进一步检查。
颈部肿块
年龄因素:任何年龄都可能出现颈部肿块,但儿童颈部出现肿块要格外警惕,因为儿童咽喉癌相对少见,但颈部肿块可能是其他恶性肿瘤转移或本身咽喉部恶性肿瘤的表现。比如10岁以下儿童发现颈部有无痛性肿块,质地较硬,活动度差,要高度怀疑咽喉癌转移或原发肿瘤。而成年人颈部肿块,若40岁以上人群发现颈部肿块,且肿块逐渐增大,无明显疼痛,要重点排查咽喉癌。
性别因素:无性别差异,但男性颈部肿块若伴有长期吸烟、饮酒史,更要重视。例如50岁左右男性,有20年吸烟史,10年饮酒史,发现颈部一侧有无痛性肿块,生长较快,需考虑咽喉癌可能。
生活方式:长期接触放射性物质的人群,如从事放射相关工作且防护不当,颈部出现肿块要考虑咽喉癌风险。另外,有头颈部恶性肿瘤家族史的人群,颈部出现肿块时,咽喉癌的排查要作为重要内容。
病史:有头颈部其他部位恶性肿瘤病史的患者,如鼻咽癌患者,颈部肿块可能转移至咽喉部,进而表现为咽喉癌相关症状,同时颈部出现新的肿块,需考虑咽喉癌可能,要进行全面检查明确来源。
咳嗽
年龄因素:各年龄段均可发生咳嗽,但对于儿童,若长期咳嗽,尤其是刺激性干咳,经一般止咳治疗无效,要排除咽喉癌可能。比如3-12岁儿童,无明显呼吸道感染诱因,咳嗽持续超过1个月,且逐渐加重,要检查咽喉部。成年人咳嗽若持续不愈,45岁以上人群更要注意,长期吸烟的50岁男性,咳嗽性质改变,从普通咳嗽变为刺激性干咳,要警惕咽喉癌。
性别因素:无性别差异,但女性若处于更年期,体内激素水平变化可能导致咽喉部敏感性增加,出现咳嗽症状时,要注意与咽喉癌鉴别。例如更年期女性,咳嗽同时伴有声音嘶哑、咽喉异物感等症状,需进一步排查。
生活方式:长期接触空气污染的人群,如长期生活在工业污染严重地区,空气中含有大量有害颗粒和气体,会刺激咽喉,引起咳嗽,长期刺激可能引发咽喉癌。还有长期大量被动吸烟的人群,二手烟同样会刺激咽喉,导致咳嗽,增加咽喉癌风险。
病史:有慢性支气管炎病史的患者,咳嗽症状若突然加重或性质改变,要考虑是否合并咽喉癌。因为慢性支气管炎主要累及气管、支气管,若咽喉出现病变,咳嗽表现会有所不同,需通过喉镜等检查区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