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溢血是指非外伤性脑实质内血管破裂出血,起病急骤凶险死亡率高,常见病因有高血压、脑血管畸形等,临床表现有一般表现和神经系统定位症状,诊断靠影像学等检查,治疗包括一般治疗、控制血压、降颅压、手术及康复治疗,预后与多种因素有关,预防需控制基础病、健康生活方式和定期体检不同人群有不同关注点特殊人群需警惕。
一、定义
脑溢血又称脑出血,是指非外伤性脑实质内血管破裂引起的出血。它是一种急症重症,起病急骤、病情凶险、死亡率极高。
二、常见病因
1.高血压:长期高血压会使脑内小动脉发生玻璃样变、纤维素样坏死,甚至形成微动脉瘤或夹层动脉瘤,当血压剧烈波动时,动脉瘤破裂就会引发脑出血。据统计,约70%的脑溢血患者有高血压病史。
2.脑血管畸形:如脑动静脉畸形等,血管结构异常,容易破裂出血。常见于年轻人,在运动、情绪激动等情况下可能发病。
3.脑淀粉样血管病:多见于老年人,由于脑内小血管壁淀粉样物质沉积,导致血管脆性增加,易发生破裂出血。
4.血液系统疾病:像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会影响凝血功能,从而增加脑出血的风险。
5.其他:如脑肿瘤卒中、抗凝或溶栓治疗等也可能诱发脑溢血。
三、临床表现
1.一般表现:突然出现头痛、呕吐,头痛常较为剧烈,多为持续性全头痛,呕吐多为喷射性呕吐。还可伴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如嗜睡、昏迷等。
2.神经系统定位症状:根据出血部位不同而有不同表现,若为基底节区出血,可出现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同向性偏盲等;若为脑叶出血,可出现相应脑叶功能受损的表现,如额叶出血可能有精神症状、运动性失语等,颞叶出血可能有感觉性失语、精神症状等,枕叶出血可出现视野缺损,顶叶出血可有偏身感觉障碍、空间构象障碍等;脑干出血时,可出现交叉性瘫痪、意识障碍更重、呼吸循环功能紊乱等表现,病情往往十分危重;小脑出血可出现眩晕、呕吐、共济失调等。
四、诊断方法
1.影像学检查
头颅CT:是诊断脑溢血的首选方法,发病后CT即可显示圆形或卵圆形均匀高密度血肿,边界清楚,并可确定血肿部位、大小、形态,以及是否破入脑室、有无脑水肿和占位效应等,有助于快速明确诊断。
头颅MRI:对于发现脑血管畸形、脑淀粉样血管病等有一定优势,在出血的超早期(发病数小时内),MRI可更敏感地发现病变,但在急性期一般首选CT检查。
2.其他检查:如血常规、凝血功能、肝肾功能等检查,有助于寻找病因及评估患者全身状况。
五、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患者需绝对卧床休息,保持安静,避免情绪激动和血压升高。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包括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吸氧,及时清理呼吸道分泌物。
2.控制血压:一般认为应将血压控制在合理水平,不宜过低,以免影响脑灌注。通常可根据患者的基础血压等情况调整血压,若收缩压大于200mmHg或舒张压大于110mmHg,可适当给予降压药物,但需缓慢降压,避免血压骤降。
3.降低颅内压:常用甘露醇等脱水剂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防止脑疝形成。根据患者颅内压情况调整药物剂量和使用频率。
4.手术治疗:对于符合手术指征的患者,如大脑半球出血量大于30-40ml、小脑出血量大于10ml等,可考虑手术清除血肿,以降低颅内压,挽救生命,提高生存质量。手术方式包括开颅血肿清除术、微创穿刺血肿清除术等。
5.康复治疗:病情稳定后,应尽早进行康复治疗,包括肢体功能康复、语言康复等,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减少后遗症。
六、预后及预防
1.预后:脑溢血的预后与出血部位、出血量、患者年龄及全身状况等有关。一般来说,出血量越大、意识障碍越重,预后越差。部分患者可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如肢体瘫痪、语言障碍、认知障碍等。
2.预防
控制基础疾病:有高血压的患者应严格控制血压,规律服用降压药物,定期监测血压,使血压控制在合适范围;有脑血管畸形等基础疾病者应积极治疗原发病。
健康生活方式:保持均衡饮食,减少高盐、高脂、高糖食物摄入;戒烟限酒;适量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控制体重;保持心态平和,避免情绪过度激动和剧烈运动。
定期体检:定期进行身体检查,早期发现潜在的脑血管疾病风险因素并及时干预。
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人群在脑溢血的发生和预防中都有不同的关注点。例如,老年人由于血管弹性下降等原因更易患脑溢血,应尤其注意控制血压和定期体检;有高血压病史的人群需严格管理血压;有不良生活方式如长期大量吸烟、酗酒的人群应积极改变生活方式以降低发病风险。对于特殊人群如孕妇等,若出现头痛、呕吐等疑似脑溢血症状需更加警惕,及时就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