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阴瘙痒有小疙瘩可能由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滴虫性阴道炎、细菌性阴道病、外阴炎、外阴鳞状上皮增生、尖锐湿疣等引起,需通过妇科检查、阴道分泌物检查等明确病因,一般要保持外阴清洁干燥等,再针对不同病因进行处理,妊娠期、儿童、糖尿病患者等特殊人群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可能的原因
(一)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
病因:由假丝酵母菌引起,多见于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妊娠、糖尿病患者及接受大量雌激素治疗者等。
表现:主要症状为外阴瘙痒、灼痛,还可伴有尿频、尿痛及性交痛,阴道分泌物增多,呈白色稠厚呈凝乳或豆腐渣样。检查可见外阴红斑、水肿,常伴有抓痕,小阴唇内侧及阴道黏膜附有白色块状物。
(二)滴虫性阴道炎
病因:由阴道毛滴虫引起,经性交直接传播,也可经公共浴池、浴盆、浴巾、坐式便器、衣物等间接传播。
表现:主要症状是阴道分泌物增多及外阴瘙痒,可伴有灼热、疼痛、性交痛等,阴道分泌物典型特点为稀薄脓性、黄绿色、泡沫状、有臭味。检查见阴道黏膜充血,严重者有散在出血点,甚至宫颈有出血斑点,形成“草莓样”宫颈。
(三)细菌性阴道病
病因:是阴道内正常菌群失调所致的一种混合感染,阴道内乳杆菌减少,加德纳菌及厌氧菌等增加。
表现:阴道分泌物增多,有鱼腥臭味,尤其性交后加重,可伴有轻度外阴瘙痒或灼热感。检查见阴道黏膜无充血的炎症表现,分泌物灰白色,均匀一致,稀薄,常黏附于阴道壁,但容易从阴道壁拭去。
(四)外阴炎
病因:多由物理、化学因素刺激引起,如阴道分泌物刺激(经血、阴道分泌物、尿液、粪便等)、穿紧身化纤内裤、经期使用卫生用品不透气等。
表现:外阴皮肤瘙痒、疼痛、烧灼感,于活动、性交、排尿及排便时加重。检查见外阴充血、肿胀、糜烂,常有抓痕,严重者形成溃疡或湿疹。
(五)外阴鳞状上皮增生
病因:病因不明,可能与外阴局部潮湿、阴道分泌物长期刺激等有关。
表现:主要症状为外阴瘙痒,患者多难耐受,搔抓后可出现皮肤增厚、色素沉着或减退等改变,检查见外阴皮肤增厚,出现苔藓样变。
(六)尖锐湿疣
病因:由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引起,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
表现:外阴瘙痒、灼痛或性交后疼痛,病变多见于大小阴唇、阴道口、会阴、肛周等部位,初期为细小淡红色丘疹,逐渐增大增多,呈乳头状、菜花状或鸡冠状,表面凹凸不平,质地柔软。
二、相关检查
(一)妇科检查
观察外阴、阴道、宫颈等部位的情况,包括皮肤黏膜的色泽、有无赘生物、分泌物的性状等。
(二)阴道分泌物检查
取阴道分泌物进行显微镜检查,可发现假丝酵母菌、滴虫、线索细胞等,有助于明确阴道炎的类型;进行pH值、胺试验等相关检查,辅助诊断细菌性阴道病等。
(三)HPV检测及病理检查
对于外阴赘生物,可行HPV检测及病理活检,以明确是否为尖锐湿疣等病变。
三、应对建议
(一)一般处理
保持外阴清洁干燥,避免搔抓,不用刺激性洗剂清洗外阴。
穿宽松棉质内裤,勤换内裤。
(二)针对不同病因的处理
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若为单纯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可局部应用抗真菌药物,如克霉唑制剂、咪康唑制剂等;对于复杂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需要延长治疗时间或口服抗真菌药物。同时,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等。
滴虫性阴道炎:需全身用药,主要治疗药物为甲硝唑或替硝唑,性伴侣应同时治疗,治疗期间禁止性交。
细菌性阴道病:选用抗厌氧菌药物,主要有甲硝唑、克林霉素等。
外阴炎:积极寻找病因,去除刺激因素,局部可应用抗生素软膏或激素类软膏等,如为过敏引起,可应用抗过敏药物。
外阴鳞状上皮增生:可局部应用糖皮质激素控制瘙痒,也可采用激光治疗等,但激光治疗有复发可能。
尖锐湿疣:可采用物理治疗(如激光、冷冻、电灼等)或手术切除等方法,同时可应用干扰素等药物辅助治疗,性伴侣也需同时检查治疗。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妊娠期女性
孕期出现外阴瘙痒有小疙瘩,需谨慎用药,因为某些药物可能对胎儿有影响。应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检查和治疗,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药物及治疗方法。例如,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孕期发生时,多以局部治疗为主,尽量避免全身用药。
(二)儿童
儿童出现外阴瘙痒有小疙瘩,多与卫生不良等因素有关,要注意保持外阴清洁,家长应帮助儿童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如每天清洗外阴等。及时带儿童就医,明确病因后进行针对性处理,避免自行用药,因为儿童皮肤娇嫩,药物使用不当可能造成损伤。
(三)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患者易发生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等,需积极控制血糖,将血糖控制在合理范围,同时针对外阴瘙痒有小疙瘩的情况进行相应的治疗,如控制血糖基础上进行抗真菌等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