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脑血管疾病包括冠心病、脑卒中、外周动脉疾病,冠心病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等致心肌缺血等,表现为发作性胸痛等;脑卒中分缺血性(因脑血管狭窄等致脑缺血坏死,有相应表现)和出血性(脑内血管破裂出血,有不同表现);外周动脉疾病由外周动脉粥样硬化等致,如下肢动脉病有间歇性跛行等表现,特殊人群中老年人等心脑血管疾病风险高需关注。
一、冠心病
1.定义与成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腔狭窄或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病。主要危险因素有高脂血症(血液中胆固醇、甘油三酯等脂质成分异常升高,会在血管壁沉积,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形成)、高血压(血压持续升高会损伤血管内皮,利于脂质沉积和斑块形成)、吸烟(烟草中的尼古丁等成分会损伤血管内皮,影响血管功能)、糖尿病(高血糖状态会导致血管病变,加速动脉粥样硬化进程)等,年龄方面,随着年龄增长,血管逐渐出现老化等改变,患病风险增加,男性相对女性在一定年龄段(如中年后)患病风险稍高。
2.临床表现:典型症状为发作性胸痛,多在劳累、情绪激动、饱食等情况下诱发,疼痛可位于胸骨后,呈压榨性、闷痛或紧缩感,可放射至心前区、左肩、左臂内侧等部位,一般持续3-5分钟,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等药物可缓解。严重时可出现心肌梗死,表现为胸痛持续时间长(超过30分钟),疼痛剧烈,可伴有大汗、恶心、呕吐、呼吸困难等症状,甚至出现心律失常、休克、心力衰竭等严重并发症。
二、脑卒中
1.缺血性脑卒中
定义与成因:由于脑血管狭窄、闭塞或血流减少,导致脑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常见病因有动脉粥样硬化(如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等颅内、外动脉发生粥样硬化,使血管腔狭窄,影响脑供血)、心源性栓塞(如心房颤动时,心房内形成的血栓脱落,随血流进入脑血管,堵塞血管,常见于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等患者)、小动脉闭塞(高血压引起脑内小动脉玻璃样变、动脉硬化等,导致血管闭塞)等,年龄越大,血管弹性越差,患病风险越高,高血压是重要危险因素,长期高血压会使小动脉管壁增厚、管腔狭窄,糖尿病患者也易并发缺血性脑卒中,生活方式方面,缺乏运动、高脂高盐饮食等也会增加患病风险。
临床表现:不同部位的缺血性脑卒中表现不同,一般会有突发的头痛、头晕、肢体无力(常见一侧肢体无力,持物不稳或不能持物,行走困难等)、口角歪斜、言语不利(表现为说话不清、不能理解他人言语等)、视物模糊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意识障碍、昏迷等。
2.出血性脑卒中
定义与成因:脑内血管破裂出血,常见类型有高血压性脑出血(长期高血压使脑内小动脉壁薄弱处形成微动脉瘤,当血压剧烈波动时,微动脉瘤破裂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多由颅内动脉瘤破裂引起,动脉瘤形成与先天血管发育异常、动脉硬化等有关,剧烈运动、情绪激动等可诱发动脉瘤破裂)等,高血压是脑出血最常见的病因,血压控制不佳是导致血管破裂出血的重要因素,年龄增长也是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之一,男性和女性在患病风险上无明显绝对差异,但高血压等危险因素的影响在不同性别中都存在。
临床表现:发病较急,高血压性脑出血常表现为突然出现的剧烈头痛、恶心、呕吐,随后出现肢体偏瘫、意识障碍等;蛛网膜下腔出血主要表现为突发的剧烈头痛,如同“头要炸开”,可伴有恶心、呕吐、颈项强直等脑膜刺激征,严重者也可出现意识障碍。
三、外周动脉疾病
1.定义与成因:外周动脉包括除冠状动脉和脑动脉以外的动脉,如下肢动脉等发生粥样硬化等病变。主要病因同样是动脉粥样硬化,其他因素有吸烟、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年龄越大,外周动脉发生粥样硬化的几率越高,男性在某些外周动脉疾病(如下肢动脉疾病)中患病风险可能相对稍高,长期吸烟会使外周动脉血管收缩、内皮损伤,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糖尿病患者高血糖状态会损伤血管内皮,影响血管正常功能,导致外周动脉病变。
2.临床表现:以下肢动脉疾病为例,早期可表现为间歇性跛行,即行走一段距离后,出现下肢疼痛、酸胀、乏力等症状,休息后可缓解,继续行走又会复发;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静息痛,即在休息时也出现下肢疼痛,夜间更为明显,严重时可出现下肢皮肤溃疡、坏疽等,皮肤颜色可变为暗红、发黑,溃疡不易愈合。
特殊人群方面,老年人由于血管老化,心脑血管疾病患病风险更高,应定期体检,监测血压、血脂、血糖等指标;孕妇若患有妊娠期高血压等疾病,也可能增加心脑血管疾病风险,需密切监测和管理;儿童虽心脑血管疾病相对少见,但某些先天性心血管疾病如先天性心脏病等也属于心脑血管疾病范畴,需及时诊断和治疗,对于有家族遗传史的心脑血管疾病高危人群,更应注重早期预防,如定期体检、保持健康生活方式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