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淋巴瘤有局部表现和全身表现,局部表现包括无痛性、进行性淋巴结肿大(儿童青少年发展快,受生活方式影响)以及结外器官受累(如胃肠道、皮肤、纵隔受累等);全身表现有发热(类型多样,儿童需谨慎评估,受生活方式影响)、盗汗(老年患者需注意皮肤等问题)、消瘦(与多种因素有关,需关注营养摄入)。
一、局部表现
1.淋巴结肿大
特点:恶性淋巴瘤最常见的表现是无痛性、进行性淋巴结肿大,通常以颈部淋巴结肿大较为多见,其次为腋窝、腹股沟淋巴结等。肿大的淋巴结质地较韧,早期可活动,随着病情进展,淋巴结可能相互融合,与皮肤粘连,活动度变差。例如,非霍奇金淋巴瘤中,约60%-80%的患者会出现浅表淋巴结肿大。不同病理类型的淋巴瘤淋巴结肿大的特点可能略有差异,霍奇金淋巴瘤的淋巴结肿大有时可伴有发热、盗汗、瘙痒等全身症状,而非霍奇金淋巴瘤的全身症状相对不典型,但也有部分患者会出现。
年龄因素影响:儿童和青少年的恶性淋巴瘤淋巴结肿大可能发展较快,需要密切关注。对于儿童患者,家长应注意观察孩子颈部、腋窝、腹股沟等部位是否有异常增大的淋巴结,且由于儿童表述能力有限,家长更要细心察觉。
生活方式影响:长期熬夜、免疫力低下等不良生活方式可能增加患恶性淋巴瘤的风险,进而影响淋巴结肿大的发生和发展。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合理作息、适度运动等,有助于维持免疫系统功能,降低相关风险。
2.结外器官受累表现
胃肠道受累:可出现腹痛、腹泻、腹部肿块、肠梗阻等表现。例如,胃受累时可能有上腹部不适、隐痛、反酸、嗳气等类似胃炎、溃疡病的症状;肠道受累时可能出现腹痛、腹泻,大便性状改变,如稀便、血便等,严重时可导致肠梗阻。不同病理类型的淋巴瘤结外器官受累的概率和表现有所不同,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等非霍奇金淋巴瘤相对更容易出现胃肠道受累。
皮肤受累:表现为皮肤结节、肿块、溃疡等。皮肤T细胞淋巴瘤常以皮肤病变为首发症状,可出现红斑、丘疹、斑块、肿瘤等多种皮肤损害,皮肤损害的形态多样,且病情可能迁延不愈。对于皮肤受累的患者,需要注意皮肤的护理,避免搔抓,防止皮肤破损感染,尤其是儿童患者,皮肤较为娇嫩,更要加强护理。
纵隔受累:纵隔淋巴结肿大可压迫上腔静脉,导致上腔静脉综合征,出现头面部及上肢水肿、颈静脉怒张等表现;还可能压迫气管、食管等,引起呼吸困难、吞咽困难等症状。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纵隔受累较为常见,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纵隔情况,尤其是对于有纵隔受累风险的患者,要定期进行胸部影像学检查。
二、全身表现
1.发热
特点:部分患者会出现发热症状,发热类型多样,可为低热,也可为高热,体温可波动在38℃-40℃甚至更高。发热可能呈持续性,也可能呈周期性。例如,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约30%-50%可出现发热,发热多为周期性发热,即所谓的“Pel-Ebstein热”,表现为短期内体温骤升达39℃-40℃以上,持续数天后逐渐下降,间隔数天或数周又再次发热。
年龄因素影响:儿童患者发热时需要更加谨慎评估,因为儿童的免疫系统和病情发展与成人有所不同。儿童恶性淋巴瘤发热可能提示病情处于活动期,需要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以明确病因和病情严重程度。
生活方式影响:免疫力低下的人群更容易出现发热等感染相关表现,而恶性淋巴瘤患者本身免疫力已受影响,若再加上不良生活方式,如过度劳累等,可能加重发热等全身症状。因此,恶性淋巴瘤患者需要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增强机体抵抗力。
2.盗汗
特点:患者在夜间或入睡后出汗较多,可伴有衣物、被褥被汗水浸湿的情况。盗汗也是恶性淋巴瘤常见的全身症状之一,与发热可能同时出现。例如,在霍奇金淋巴瘤患者中,约20%-30%会出现盗汗症状。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对于老年恶性淋巴瘤患者,盗汗可能导致身体虚弱,需要注意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及时更换衣物和被褥,防止因盗汗引起皮肤问题,如湿疹、褥疮等。同时,要密切关注患者的营养状况,因为盗汗可能导致营养流失,需要适当补充营养。
3.消瘦
特点:患者在短期内出现体重明显下降,体重减轻可达10%以上。消瘦与肿瘤细胞的代谢活跃、机体消耗增加以及患者食欲减退等因素有关。例如,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中,随着病情进展,消瘦可能逐渐加重。
生活方式与营养影响:恶性淋巴瘤患者由于疾病本身及治疗的影响,可能出现食欲减退,若再加上不合理的饮食结构,会加重消瘦。因此,需要关注患者的营养摄入,鼓励患者进食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的食物,对于食欲明显减退的患者,可考虑给予营养支持治疗,如肠内营养制剂等。对于儿童患者,消瘦可能影响其生长发育,需要更加注重营养的均衡摄入,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营养干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