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疹与真菌感染在病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治疗方面均有不同。湿疹病因复杂,内外因素均可致,临床表现分急、亚、慢性期,无特异性实验室检查指标,治疗依病情选药并避诱因;真菌感染由真菌引起,分浅部和深部,浅部有体癣、手足癣等表现,实验室检查可通过镜检和培养诊断,治疗用抗真菌药并按疗程用药及特殊人群谨慎选药。
一、病因方面
湿疹:病因较为复杂,是由多种内外因素相互作用引起的皮肤炎症反应。内部因素包括遗传因素,若家族中有过敏体质者,个体患湿疹的风险可能增加;还与神经精神因素有关,长期精神紧张、焦虑等可能诱发或加重湿疹;内分泌及代谢改变,如月经周期、妊娠等也可能影响湿疹的发生发展。外部因素常见的有接触外界物质,如某些化学物质(化妆品、肥皂等)、植物(花粉等)、动物皮毛等;环境因素,干燥、炎热或寒冷的环境都可能对皮肤产生刺激,诱发湿疹;饮食方面,食用某些食物(鱼虾、牛羊肉等)也可能成为湿疹的诱因。
真菌感染:主要是由各种真菌引起的,真菌可以通过直接接触感染,比如与患有真菌感染疾病的人或动物接触;也可以通过间接接触被真菌污染的物品而感染,像公共浴室、游泳池、共用毛巾等。不同的真菌有其特定的好发部位和感染方式,例如皮肤癣菌常引起体癣、手足癣等,念珠菌可引起念珠菌性甲沟炎、阴道炎等。
二、临床表现方面
湿疹:
急性期:表现为红斑基础上的密集小丘疹、丘疱疹,严重时可出现水疱,常融合成片,境界不清,搔抓后糜烂、渗出明显。好发于头面部、耳后、四肢远端、阴囊等部位,多对称分布。
亚急性期:红肿和渗出减轻,以小丘疹、鳞屑和结痂为主。
慢性期:皮肤粗糙、肥厚、苔藓样变,常有色素沉着或色素减退,病程较长,易反复发作,不同年龄阶段的湿疹表现可能略有差异,儿童湿疹好发于面部、头皮,形态多样;成人湿疹可发生于身体多个部位,症状表现相对复杂;老年人湿疹常因皮肤干燥,表现为皮肤粗糙、脱屑等。
真菌感染:
皮肤浅部真菌病:
体癣:初起为红色丘疹、丘疱疹或小水疱,继而形成有鳞屑的红色斑片,边界清楚,边缘不断向外扩展,中央趋于消退,形成环状或多环状,边缘常有丘疹、水疱,瘙痒明显。
手足癣:分为水疱鳞屑型、角化过度型、浸渍糜烂型。水疱鳞屑型表现为手掌或足底出现水疱,壁厚而发亮,不易破溃,可融合成多房性大疱,撕去疱壁可见蜂窝状基底及鲜红色糜烂面;角化过度型表现为皮肤粗糙、增厚、脱屑、干燥,冬季易发生皲裂、出血;浸渍糜烂型常见于指(趾)间,皮肤浸渍发白,去除浸渍的表皮可见糜烂面,有不同程度的瘙痒。
深部真菌病:相对少见,常累及内脏器官等,临床表现多样,如念珠菌病可引起口腔念珠菌病(鹅口疮,表现为口腔黏膜出现白色膜状物)、阴道念珠菌病(外阴瘙痒、白带增多呈豆腐渣样)等,但一般皮肤浅部真菌感染的临床表现相对有特点,与湿疹的表现有明显区别,可通过真菌学检查进一步鉴别。
三、实验室检查方面
湿疹:一般没有特异性的实验室检查指标来确诊湿疹,主要是通过临床表现来诊断。但有时可能会进行血常规检查,部分患者急性期血常规中嗜酸性粒细胞可能会升高,不过这也不是湿疹特有的表现,其他过敏性疾病等也可能出现嗜酸性粒细胞升高。
真菌感染:
直接镜检:取病变部位的皮屑、毛发、甲屑等标本,在显微镜下观察是否有真菌菌丝或孢子。例如,对于手足癣的水疱内容物、鳞屑等进行直接镜检,若发现真菌菌丝或孢子,即可初步诊断为真菌感染。
真菌培养:将标本接种于真菌培养基上,在适宜的条件下培养,观察真菌的菌落形态、颜色等,从而鉴定真菌的种类,这对于明确真菌感染的病原体非常重要,有助于针对性地选择抗真菌药物进行治疗。
四、治疗方面
湿疹:治疗主要是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分期等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一般来说,急性期有渗出时可选用硼酸溶液等进行湿敷;亚急性期可选用糖皮质激素乳膏等;慢性期可选用强效糖皮质激素乳膏、尿素软膏等。同时要避免各种可疑的致病因素,如避免接触过敏原、保持皮肤清洁湿润等。对于特殊人群,如儿童湿疹患者,要更加注重选择温和、无刺激的药物,避免使用强效糖皮质激素长期大面积应用;老年人湿疹患者要注意皮肤保湿,防止皮肤干燥加重病情。
真菌感染:主要是使用抗真菌药物进行治疗。根据感染部位和真菌种类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抗真菌药物,如外用抗真菌药物有酮康唑乳膏、特比萘芬乳膏等;对于病情较严重或外用药物效果不佳的患者,可能需要口服抗真菌药物,如伊曲康唑、特比萘芬等。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按照疗程用药,以确保彻底杀灭真菌,防止复发。同时,对于特殊人群,如儿童真菌感染患者,要谨慎选择抗真菌药物,避免使用对儿童生长发育有影响的药物;孕妇真菌感染患者则要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抗真菌药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