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痴呆是进行性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年龄是重要危险因素且女性患病率略高,早期有近记忆障碍等表现,中期认知等减退加重伴人格行为改变,晚期生活不能自理等;诊断靠临床评估、神经心理测试、影像学、实验室检查;治疗有药物改善症状及非药物的认知训练、社交活动、生活方式调整;预防需健康生活方式、控制基础疾病、保持大脑活跃;特殊人群需家人细致照护,调整环境,定期检查调整照护方案。
一、定义与流行病学
老年痴呆是一种进行性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主要临床特征为认知功能进行性减退伴行为损害,起病隐匿。全球范围内,65岁以上人群老年痴呆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据相关研究显示,65~74岁人群患病率约为2%,75~84岁约为15%,85岁以上可高达30%~50%,年龄是重要的危险因素,女性患病率略高于男性,可能与女性寿命较长等因素相关。
二、临床表现
(一)早期表现
早期主要以近记忆障碍为突出表现,患者常忘记近期发生的事情,如忘记刚放置的物品位置、重复询问相同问题等,同时可伴有轻度的学习新事物困难,而远记忆相对保留。此外,可能出现轻度的语言找词困难、轻度的空间认知障碍,如在熟悉环境中偶尔迷路等。
(二)中期表现
认知功能减退进一步加重,远记忆也受到影响,出现对以往经历的遗忘,语言功能障碍更明显,表现为流利性或非流利性失语,空间认知障碍加重,难以完成复杂的日常活动,如穿衣、烹饪等,同时可出现人格和行为改变,如情绪不稳定、易激惹、淡漠、徘徊等。
(三)晚期表现
患者完全丧失生活自理能力,认知功能严重衰退,不语或仅能发出单音,肢体活动受限,需完全依赖他人照护,常合并肺部感染、压疮等并发症。
三、诊断方法
(一)临床评估
医生通过详细询问病史、了解患者的认知功能变化过程、行为表现等进行初步临床评估,重点关注认知功能的减退情况及对日常生活的影响。
(二)神经心理测试
常用的有简易精神状态检查表(MMSE)、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等,通过一系列标准化的测试项目评估患者的记忆、语言、注意力、执行功能等认知领域的功能,帮助判断认知损害的程度和范围。
(三)影像学检查
头颅磁共振成像(MRI)可发现海马、颞叶等脑区的萎缩,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可早期检测大脑代谢变化,对老年痴呆的早期诊断有一定价值,有助于与其他类似疾病鉴别。
(四)实验室检查
包括血常规、血生化(如肝肾功能、血糖、血脂等)、甲状腺功能、维生素B12水平等检查,以排除甲状腺功能减退、维生素B12缺乏等可导致痴呆的可逆性病因。
四、治疗与干预
(一)药物治疗
目前有胆碱酯酶抑制剂(如多奈哌齐等)可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和行为症状,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拮抗剂(如美金刚等)适用于中重度老年痴呆患者,可缓解认知功能减退相关症状,但药物治疗主要是改善症状,无法阻止疾病的进展。
(二)非药物干预
1.认知训练:通过有针对性的认知训练活动,如记忆训练、注意力训练、语言训练等,帮助患者维持和改善认知功能,训练需根据患者的具体认知损害情况个性化制定。
2.社交活动:鼓励患者参与社交活动,如参加老年俱乐部、与亲友交流等,有助于刺激大脑活动,延缓认知功能衰退,同时可改善患者的情绪状态。
3.生活方式调整:保持规律的生活作息,保证充足睡眠,适度进行有氧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有助于维持身体健康,对认知功能也有一定益处。
五、预防措施
(一)健康生活方式
1.饮食:保持均衡饮食,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物、鱼类等富含抗氧化剂、不饱和脂肪酸食物的摄入,控制高脂肪、高糖食物的摄入,有助于维护大脑健康。
2.运动: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等,运动可促进血液循环,增加大脑供血供氧,对认知功能有保护作用。
3.戒烟限酒:吸烟和过量饮酒是老年痴呆的危险因素,戒烟限酒可降低患病风险。
(二)控制基础疾病
积极控制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心血管疾病相关危险因素,通过规范治疗将血压、血糖、血脂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可降低老年痴呆的发病风险。
(三)保持大脑活跃:鼓励老年人持续学习新技能,如学习绘画、书法、使用电子产品等,参与脑力活动,如下棋、读书等,有助于保持大脑的灵活性,延缓认知功能衰退。
六、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老年痴呆患者需要家人给予细致照护,家庭环境应进行适当调整,去除可能导致患者受伤的危险因素,如固定好电线、整理好楼梯扶手等。在日常生活中,逐步引导患者进行力所能及的活动,尊重患者的感受和需求,避免刺激性语言和行为。定期带患者进行健康检查,监测病情变化,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和认知功能及时调整照护方案,确保患者在安全、舒适的环境中生活,提升生活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