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即脑卒中,是因脑部血管破裂或阻塞致脑组织损伤的急性脑血管病,分为缺血性和出血性两类,其发病与多种病理生理过程相关,危险因素分不可干预和可干预两类,临床表现具突发性和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特点,诊断结合病史、体查及影像学检查,急性期治疗遵循时间窗原则,特殊人群管理各有要点,预防分一级和二级,康复需多学科协作、遵循个体化原则以改善生活质量。
一、中风的基本定义与分类
中风,医学上称为脑卒中,是因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血管阻塞导致血液无法流入大脑,进而引发脑组织损伤的一组急性脑血管疾病。根据病理机制可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两类:1.缺血性脑卒中:占全部脑卒中的60%~70%,主要由脑动脉血栓形成或栓塞导致,常见病因包括动脉粥样硬化、心源性栓塞(如房颤)及小血管病变。2.出血性脑卒中:占20%~30%,分为脑实质出血(如高血压性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多由颅内动脉瘤破裂引起),其特点是起病急骤,致残率及死亡率较高。
二、核心发病机制与危险因素
中风的发生与多种病理生理过程相关,核心机制包括血管壁损伤、血液动力学改变及凝血功能异常。危险因素可分为不可干预因素和可干预因素:1.不可干预因素:年龄(每增加10岁,风险翻倍)、性别(男性略高于女性)、遗传倾向(如CADASIL基因突变导致的家族性中风)。2.可干预因素:高血压(收缩压每升高20mmHg,风险增加1.5倍)、糖尿病(糖化血红蛋白每升高1%,风险增加12%)、血脂异常(LDL-C>3.4mmol/L)、吸烟(风险增加2~4倍)、肥胖(BMI≥30者风险升高2倍)、缺乏运动(每周<3次中等强度运动者风险增加30%)。
三、典型临床表现与诊断
中风的临床表现具有突发性和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的特点,常见症状包括:1.急性起病:数秒至数分钟内达到症状高峰,少数患者可呈阶梯式进展。2.局灶性症状:偏瘫(单侧肢体无力)、偏身感觉障碍、偏盲(三偏综合征)、构音障碍、吞咽困难、共济失调、眩晕或平衡障碍。3.特殊类型表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表现为24小时内完全恢复的神经症状,是重要预警信号。诊断需结合病史、体格检查及影像学检查:1.头颅CT:首选急诊检查,可快速区分缺血性与出血性中风,出血性中风24小时内CT敏感度达95%。2.头颅MRI:对早期缺血性病变(如DWI序列)敏感度高于CT,可检测发病后30分钟内的病灶。3.血管评估:CT血管造影(CTA)、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用于明确血管病变部位及程度。
四、急性期治疗原则
中风的治疗需遵循时间窗原则,强调早期干预:1.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阿替普酶)适用于发病4.5小时内且无禁忌症的患者,血管内取栓术可延长至发病24小时内(前循环大血管闭塞)。2.出血性脑卒中:控制血压(目标收缩压<140mmHg)、降低颅内压(甘露醇或高渗盐水)、手术指征包括脑叶出血>30ml、小脑出血>10ml或合并脑积水。3.支持治疗:维持呼吸循环稳定、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低分子肝素)、控制血糖(空腹血糖7.8~10mmol/L)。
五、特殊人群管理要点
1.老年人:合并多种慢性病者需综合评估治疗风险,如溶栓前需排除近期手术史或严重肝肾功能不全。2.孕妇:妊娠期中风需权衡胎儿安全,避免使用华法林(致畸风险),低分子肝素相对安全。3.儿童:儿童中风罕见但预后差,需排查先天性心脏病、血管炎或代谢性疾病。4.合并房颤者:长期抗凝治疗(华法林或新型口服抗凝药)可降低复发风险,但需监测INR值(华法林目标2.0~3.0)。
六、预防策略与长期管理
中风的一级预防需针对高危人群实施综合干预:1.生活方式调整:每日钠摄入量<5g、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戒烟限酒(男性<25g/日,女性<15g/日)。2.药物预防:高血压患者首选ACEI/ARB类降压药,糖尿病患者控制HbA1c<7%,高脂血症者使用他汀类药物(LDL-C目标<1.8mmol/L)。3.二级预防:对已发生中风者,需长期服用抗血小板药(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或抗凝药,控制血压<130/80mmHg,定期复查颈动脉超声及经颅多普勒。
七、康复与生活质量改善
中风后康复需多学科协作,遵循个体化原则:1.早期康复:发病后24~48小时开始被动运动,预防关节挛缩和深静脉血栓。2.功能训练:针对运动、语言、认知障碍制定专项计划,如约束诱导运动疗法(CIMT)改善上肢功能。3.心理支持:约30%患者合并抑郁,需通过药物(如SSRIs类)及心理干预改善情绪。4.社会参与:鼓励患者参与社区活动,使用辅助器具(如轮椅、助行器)提高生活独立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