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耳鸣原因包括耳部疾病(外耳、中耳、内耳病变)、全身性疾病(心血管、内分泌、神经系统疾病)、药物因素及其他因素(长期噪声暴露、精神心理因素);治疗方法有病因治疗(针对耳部、全身性疾病及停用耳毒性药物)和对症治疗(改善内耳循环、营养神经、耳鸣掩蔽、心理治疗)。
一、老年人耳鸣的原因
(一)耳部疾病
1.外耳病变:耵聍栓塞、外耳道肿物等可阻塞外耳道,影响声音传导,从而引发耳鸣。例如,耵聍完全阻塞外耳道时,就可能导致耳鸣症状出现,这在老年人中并不少见,随着年龄增长,外耳道皮肤分泌功能可能会有一定变化,耵聍排出不畅的情况相对增多。
2.中耳病变:中耳炎、鼓膜穿孔等中耳疾病会影响中耳的正常传音功能。老年人由于耳部结构可能出现一定程度的退变,且可能有慢性炎症病史等,更容易发生中耳病变相关的耳鸣。比如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炎症长期刺激中耳结构,容易出现耳鸣症状。
3.内耳病变:老年性耳聋是导致老年人耳鸣的常见原因之一,随着年龄增加,内耳毛细胞等结构逐渐退变,听力下降的同时常伴随耳鸣。梅尼埃病也可引起老年人耳鸣,其发病机制与内耳膜迷路积水有关,老年人患梅尼埃病时,耳鸣往往是常见症状之一,表现为间歇性或持续性耳鸣。
(二)全身性疾病
1.心血管疾病:高血压、动脉硬化等心血管疾病可影响内耳的血液供应。老年人高血压患病率较高,高血压会使内耳血管痉挛,影响内耳的营养供应,进而导致耳鸣。例如,长期高血压控制不佳的老年人,出现耳鸣的概率相对较高。动脉硬化会使血管壁增厚、弹性降低,影响内耳血液循环,也是引起老年人耳鸣的一个因素。
2.内分泌疾病:糖尿病可引起微血管病变,影响内耳的神经和血管功能。老年人糖尿病患者较多,高血糖状态下,体内代谢紊乱,容易导致内耳神经纤维变性等,从而出现耳鸣。甲状腺功能异常,如甲状腺功能减退或亢进,也可能影响内耳的代谢等过程,引发耳鸣。甲状腺功能减退时,机体代谢减缓,可能对内耳产生不良影响导致耳鸣。
3.神经系统疾病:脑供血不足、脑梗死等神经系统疾病可影响听觉中枢的功能。老年人脑血管容易出现硬化等病变,脑供血不足较为常见,当影响到与听觉相关的脑区时,就可能引发耳鸣。例如,后循环缺血的老年人,可能会出现耳鸣伴随头晕等症状。
(三)药物因素
某些药物使用可能导致耳鸣不良反应,如一些抗生素(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利尿剂(如呋塞米等)、抗癌药物等。老年人往往可能患有多种疾病,需要服用多种药物,在用药过程中如果不注意药物的耳毒性等不良反应,就容易因药物导致耳鸣。比如长期使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治疗感染性疾病的老年人,较易出现耳鸣等耳毒性反应。
(四)其他因素
长期噪声暴露(如老年人可能长期处于环境噪声中,虽然可能不像年轻人接触噪声那么强烈,但长期积累也可能有影响)、精神心理因素(如老年人可能因退休等生活方式改变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这些精神心理因素也可能引发或加重耳鸣)等也可能与老年人耳鸣有关。
二、老年人耳鸣的治疗方法
(一)病因治疗
1.针对耳部疾病:如果是耵聍栓塞引起的耳鸣,可通过取出耵聍来缓解耳鸣,医生会用合适的工具将外耳道内的耵聍安全取出。对于中耳炎等中耳病变,根据具体病情给予相应的抗炎等治疗,如使用抗生素控制感染等。如果是内耳病变相关的耳鸣,如梅尼埃病,可能需要根据病情采取改善内耳循环、减轻膜迷路积水等治疗措施。
2.针对全身性疾病:对于高血压患者,需要积极控制血压,通过合理的降压药物治疗等使血压控制在合适范围,从而改善内耳血液供应,缓解耳鸣。糖尿病患者则要控制血糖,通过饮食、运动及降糖药物等使血糖稳定,减少高血糖对内耳的不良影响。对于脑供血不足等神经系统疾病,需要针对具体病因进行相应治疗,如改善脑循环等。
3.停用耳毒性药物:如果考虑耳鸣是药物引起,应及时停用相关耳毒性药物,避免耳鸣进一步加重。
(二)对症治疗
1.改善内耳循环药物:可使用一些改善内耳循环的药物,如银杏叶制剂等,促进内耳血液循环,为内耳细胞提供更多营养,可能有助于缓解耳鸣症状。
2.营养神经药物:应用营养神经的药物,如维生素B族等,促进内耳神经细胞的修复和功能维持,对耳鸣的缓解可能有一定帮助。
3.耳鸣掩蔽治疗:利用耳鸣掩蔽器产生与患者耳鸣频率相近的掩蔽声,掩盖耳鸣,从而减轻患者对耳鸣的感知。老年人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耳鸣掩蔽治疗方式,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
4.心理治疗:对于存在精神心理因素相关耳鸣的老年人,进行心理治疗很重要。如认知行为疗法等,帮助老年人调整心态,缓解焦虑、抑郁等情绪,从而减轻耳鸣带来的困扰。比如通过心理疏导让老年人正确认识耳鸣,减少因耳鸣产生的负面情绪,进而改善耳鸣相关的不适感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