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溃疡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包括局部创伤因素,如儿童玩耍咬伤、成人进食过烫过硬食物、老年人残根残冠刺激等致口腔黏膜损伤引发;感染因素,病毒如单纯疱疹病毒,儿童因免疫不完善易感染,成人也可发病,细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口腔卫生差者易感染,病毒和细菌感染均致黏膜炎症损伤形成溃疡;免疫系统因素,免疫力低下人群易因自身免疫反应攻击口腔黏膜引发口腔溃疡,且反复发作;营养缺乏因素,维生素B族、C缺乏及锌等微量元素缺乏,挑食节食、饮食不均衡、胃肠道吸收不良等人群易出现,影响黏膜代谢修复致溃疡;内分泌因素,女性月经周期、孕期及更年期女性因激素变化,致口腔黏膜抵抗力降低引发周期性发作的口腔溃疡。
一、局部创伤因素
(一)机械性损伤
1.年龄与生活方式影响:儿童在玩耍时可能不慎咬伤口腔黏膜,比如嬉戏打闹中牙齿意外碰到颊黏膜、舌体等部位;成年人则可能因进食过烫、过硬食物,像吃油炸锅巴、大块牛排时划伤口腔黏膜,老年人牙齿边缘不锐利可能相对不易发生,但若有残根残冠刺激,也会反复损伤局部黏膜引发口腔溃疡。
2.具体机制:当口腔黏膜受到机械性创伤后,局部组织的完整性被破坏,创面会启动炎症修复过程,若修复过程中出现异常就容易形成口腔溃疡,表现为局部疼痛、有缺损创面等。
二、感染因素
(一)病毒感染
1.常见病毒及人群差异:单纯疱疹病毒是常见引发口腔溃疡的病毒之一,儿童由于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更容易感染单纯疱疹病毒,初次感染可能表现为疱疹性龈口炎,之后病毒潜伏在体内,当机体抵抗力下降时,如感冒、过度疲劳等情况,病毒激活就会引发口腔溃疡;成年人也会因感染单纯疱疹病毒而发病,一般病程相对儿童可能稍短但症状可能更明显。
2.机制:病毒侵入口腔黏膜细胞后,在细胞内复制繁殖,导致细胞损伤、坏死,引发炎症反应,从而形成口腔溃疡,局部可见成簇的小疱疹,破溃后形成溃疡面。
(二)细菌感染
1.相关细菌及发病情况:例如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等,口腔卫生状况差的人群更易发生细菌感染相关的口腔溃疡,像长期不刷牙、不漱口的人,口腔内细菌滋生,容易引起局部感染性口腔溃疡,不同年龄人群都可能发生,只是口腔卫生习惯不同发病风险有差异。
2.机制:细菌在口腔内繁殖产生毒素,刺激口腔黏膜,引起黏膜的炎症、水肿,进而形成溃疡,溃疡局部可能有红肿、渗出等表现。
三、免疫系统因素
(一)自身免疫反应
1.不同人群表现: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如患有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白塞病等)的患者,更容易出现口腔溃疡,这类患者中各年龄段都有,白塞病多见于中青年。自身免疫反应会错误地将口腔黏膜组织当作外来异物进行攻击,导致黏膜组织损伤,引发口腔溃疡,且往往口腔溃疡反复发作,病情相对复杂。
2.机制:机体免疫系统中的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等异常活化,产生自身抗体,攻击口腔黏膜的上皮细胞等组织,破坏黏膜的正常结构和功能,从而形成口腔溃疡,同时可能伴有其他系统的症状,如眼部病变、生殖器溃疡等。
四、营养缺乏因素
(一)维生素缺乏
1.具体维生素及人群特点:维生素B族(如维生素B2、B6、B12等)、维生素C缺乏较为常见,挑食、节食的人群容易出现营养缺乏,儿童若饮食不均衡,比如只爱吃肉类不爱吃蔬菜、水果,老年人牙齿咀嚼功能下降可能影响蔬菜水果摄入,都易导致维生素缺乏进而引发口腔溃疡。
2.机制:维生素是维持口腔黏膜正常代谢所必需的物质,维生素B族参与细胞的正常代谢过程,缺乏时会影响黏膜细胞的更新和修复;维生素C具有抗氧化等作用,缺乏时会影响胶原蛋白的合成,导致口腔黏膜的抵抗力下降,容易发生溃疡,表现为口腔黏膜苍白、溃疡面较浅但疼痛等。
(二)微量元素缺乏
1.常见微量元素及影响:锌等微量元素缺乏也可能引发口腔溃疡,长期素食者、胃肠道吸收功能不良的人群更容易出现微量元素缺乏,不同年龄人群均可发生,老年人胃肠道功能减退可能更易出现锌等微量元素吸收障碍。
2.机制:锌参与体内多种酶的合成和活性调节,对维持口腔黏膜的完整性和正常功能至关重要,缺乏锌时会影响口腔黏膜细胞的分裂和修复,导致口腔溃疡的发生,局部溃疡可能伴有愈合缓慢等情况。
五、内分泌因素
(一)激素变化影响
1.不同时期人群情况:女性在月经周期前后,体内激素水平发生变化,容易出现口腔溃疡,这与雌激素等激素水平的波动有关;孕期女性由于体内激素改变,也可能发生口腔溃疡,而更年期女性内分泌紊乱,同样可能出现口腔溃疡发病率升高的情况。
2.机制:激素水平的变化会影响口腔黏膜的微循环、细胞代谢等,当激素水平失衡时,口腔黏膜的抵抗力降低,容易引发溃疡,一般在月经前或孕期、更年期等激素波动阶段更容易发作,表现为周期性发作的口腔溃疡。



